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浙江加快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提升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5-10-21 13:10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评论(

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平原河网地区农业种植的生态沟渠系统和农田退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低碳农场,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推动规模以上池塘及工厂化养殖等其他封闭水域养殖尾水处理全覆盖。完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建设,提高秸秆科学还田水平。到2027年,生态沟渠系统等农田退水生态化治理覆盖面积达到1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97%以上,其中离田利用率达到45%。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园区、企业、尾矿库等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26条重点河流、51个化工园区、51个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环境风险源企业应急设施建设维护水平,完善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环境风险防控设施。构建“源头防控、工艺优化、智能监测、应急处置”全流程供水保障协同机制,强化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水质管控。

(六)加强生态环境数智监管能力建设。

建强自动监测网络。推进地表水、大气、噪声等常规监测网络向县级延伸,土壤、地下水、海洋、温室气体、辐射等领域监测网络覆盖重点区域。加强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藻类、嗅味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水生态监测网络。迭代大气和地表水监测预警预报平台,提升环境质量监测预报准确率。统筹推进新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乡镇以上大气自动监测、县控以上地表水自动监测和设区市温室气体监测全覆盖。到2027年,建成22个主要入海河流氮组分自动监测站、30个主要海湾海洋自动监测浮标站,设区市全部具备水生生物监测鉴定能力,建成10个人工智能监测实验室、11个生态质量综合站。

提升实时监控能力。集成应用卫星遥感、高位瞭望、走航监测、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提升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问题实时监控能力。推动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一体化监测监控体系,实现园区环境空气、地表水、污染排放等问题实时预警、快速处置。推进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施安装,强化视频监控组网和用电、工况监控联网,实现排污行为全过程动态监控。推进黑臭水体、固废堆放及生态破坏等重要问题迅速溯源和协同管控。建立健全海洋垃圾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大气智治平台,提升裸露土地、城市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等大气污染精准管控能力。

提高智慧监管效能。推进行业大模型、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领域运用,提升各环境要素应用平台智慧监管效能,智能输出问题线索,完善问题闭环处置机制。推进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智能分析。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全过程在线监控和追溯能力。聚焦高频违法行为和重点行业企业,建设异常数据分析预警平台。加快监测执法设备智能化迭代更新,推广应用“AI+环评”“AI+非现场监管”等智能体,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促进管理模式创新和执法效率提升。到2027年,建立健全环境非现场监管应用综合数据库,重大案件问题非现场发现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快完善生态环境政策机制,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

聚焦生态环境治理关键环节和具体制度,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着力构建导向清晰、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法规标准体系。

健全改革与立法衔接机制,积极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根据《生态环境法典》制定情况,适时推动相关法规、规章修订工作。加快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补齐大气、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短板,推进化工、纺织、电镀、水产养殖等重点行业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炉窑等重点领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标准一体化建设。开展能耗标准升级行动,加快制修订纺织、化纤、金属铸件等重点用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以及节能管理标准,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水平。

(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激励政策。

完善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落后产能出清和技改,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分类入园集聚、改造升级,支持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新能源重卡、内河船舶推广应用、老旧货车机械淘汰更新等奖补政策力度。落实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深化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系化布局和有组织创新,加大省重大科技专项、“尖兵”“领雁”科技计划对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攻关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和碳污协同减排关键技术,加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的基础支撑研究。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分析和治理对策研究。推进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深度减排技术装备研发,深化“流域—河口—海域”氮磷污染溯源和治理技术研究,开展水生物多样性驱动修复成套技术集成攻关,研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扩散阻控和绿色修复技术。加强重点行业新污染物靶向治理和风险管控技术研发,研发应用新型核辐射污染快速测定关键技术装备。打造省级生态环保创新设备产业平台,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向“技术研发—装备智造—智慧服务”转型。

(四)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健全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的差别化或分类计量收费机制。推进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化改革,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用水权、林权等交易机制。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与资源环境要素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持续深化环境信息披露,提升定量披露能力,健全环保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作用,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区域性整体规划和实施效果评估。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