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树茂:感谢您的提问。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我大学毕业刚踏入工作的时候,看着众多标准规范和监测设备,我就感慨环境监测领域的博大精深。我那时候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够像前辈同事们一样,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于是,标准规范就成了我的“枕边书”,监测设备就成了我的“手把物”。对标准规范不理解的时候,我就多向同事们请教,仪器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的时候,我就利用闲暇勤加练习,还时常像解剖麻雀一样拆装设备,深入了解设备的构造和原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这样,在同事们的无私帮助及长期的实战锤炼中,夯实了我的专业技术。
说到危险,污染源现场监测,经常需要我们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爬到几十米高的平台高空作业。高空作业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候监测点周边设施的温度还挺高,甚至会达到一百多度。一不小心,我们的鞋子可能会被烫坏,皮肤也有可能被烫伤。偶尔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有一次我和同事在30米高的平台上监测,企业用于脱除污染物的液氨罐阀门突然泄漏,氨气顺着烟囱很快就到了我们身边,那种窒息的感觉,我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就抓起身边监测用的纱布,迅速捂住眼睛、鼻子和嘴巴。好在那天有风,而且这种氨气在高空扩散得比较快,最后我们安全顺利地撤离了现场。还有一次,在离我现场监测不到20米的地方,一个环保设施因为某些情况突然发生爆炸,当时我差点从高空监测平台上掉下来。到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虽然监测工作比较辛苦,但是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慢慢地,爬烟囱成为了习惯,学习成为了习惯,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也成为了习惯。
齐鲁大地是我工作的主战场,祖国的河山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守护。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共有监测人员近7万人,像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只不过是众多监测人员当中的一个代表。我相信,我们生态环境监测人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持续发光发热。谢谢大家!
张红菊:最后一个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请问如何增进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谢谢。
杨义平:谢谢您的提问。我先来结合核安全工作回答。核因为它的特殊性,公众都觉得很神秘,了解的不是很多,可能部分还有“恐核”心理。其实,核能的开发利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一个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可以达到500多亿度,相当于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全年用电量。我们生活当中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很多都是通过辐射消毒灭菌的,还有核医学诊疗,比如X光、CT、放射性药品、质子重离子等拯救了很多病患的生命。
为了增进公众对核的科学认知,我们广泛开展核科普活动,我的单位是在上海,我们成立了“核你一起”青年志愿服务队,每年寒暑假期间,为上海的爱心寒暑托班开展核电科普课程,先后覆盖了30多所学校2000多名小学生,越来越多的核安全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谢谢。
袁慧: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觉得促进公众环保意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最关键的是让环保志愿服务深入人心,我们组织志愿者,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宣讲、政策宣讲等方式,开展守水护水“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守水护水环保志愿服务。目前,我们“小水滴”志愿者共有16.2万名。光让大家知道还不够,得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我们把志愿服务组织延伸至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建在群众身边,围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清洁家园、五好单元等开展活动,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工作岗位实际情况,都有自己的守水护水阵地,可以就近就便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了让志愿服务人人愿为,我们还开展“最美守井人”培育、选树、学习和推介活动,我们当地还出台了一系列环保志愿服务激励措施,从医疗、教育、养老等11个方面进行奖励,激发大家参与生态环保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做环保志愿者、人人争当最美守井人”的良好氛围。谢谢。
胡京南:这个问题我也想补充几句。要让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的科学普及非常重要。我跟国外一些专家朋友交流的时候就提出来,像“PM2.5”叫细颗粒物这么一个专业的词汇,在国内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也反映了我们对公众的科学普及程度。我们环科院每年六五环境日都会举办科普活动,有好多中小学生来参观学习。我想,要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向全民,科学普及也很重要。谢谢。
张红菊:感谢五位代表的精彩分享。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能看到广大环保人身体力行、真抓实干,践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守护绿水青山,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环保人所散发出来的萤火微光,才汇聚成了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星河。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带动更多的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建设好美丽中国。
再次感谢五位代表的分享,也感谢各位记者的参与。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图文来源 | 国新网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