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记者:我的问题想提问给杨义平处长。对大家来说,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员工作有些陌生,能否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内容,要当好一名合格的监督员,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谢谢。
杨义平:谢谢您的提问。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这样概括,一个核电厂在建设、运行的全周期内,需要遵循核安全的法规标准和许可文件划定的“框”,监督员的工作就是对核电厂开展全方位的基准检查,核实各项工作有没有在这样一个“框”里。
具体来说,我们的工作是驻厂监督,按照监督程序,开展每天的监督活动。比如说,我们会到核电厂的“大脑”主控室进行巡视,看看核电厂操纵员的行为规不规范,各个仪控台上有没有异常报警灯;我们会到各个厂房进行巡查,看看设备有没有异常,各项活动是否存在违规;我们还要对核电厂的各类报告进行审查,对一些试验进行见证等,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跟踪核安全的相关异常。如果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要及时督促核电厂整改。如果涉嫌违法违规的问题,还要进行调查取证,提出处罚建议。此外,我们全年24小时应急值守,一旦出现异常和事故,也要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响应。
我们都笑称自己是核电厂的“看门人”,其实我想,我们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核安全“守夜人”。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一名合格的监督员,有一个九字秘诀,“包打听、跑断腿、婆婆嘴”。“包打听”是说要主动获取信息,我们在现场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不要觉得自己是不是管得太宽了,核安全是容不得一丝疏忽的。“跑断腿”是要把问题信息搞准,我们要少听汇报多去现场、亲眼核实,这是我们驻厂监督最不可替代的地方。“婆婆嘴”就是对内要及时报告,现场情况要做到“一口清”如数家珍,要经得起一问二问再问;对外要敢于指出违法违规行为,提出整改要求。
我想,监督员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核安全的敬畏心和高度的敏感性。但是我想,更重要的还是对核事业的热爱、忠诚、奉献和担当,这也是支撑我们无怨无悔坚守一线的信念源泉。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封面新闻记者:我想提问给胡京南研究员。您一直从事大气环境的研究,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回顾为蓝天保驾护航的这些年,我想请问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另外,虽然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偶尔也有污染天气出现,您从专家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谢谢。
胡京南:谢谢您的问题。我想,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15年前后,当时京津冀秋冬季雾霾频发高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是,当时社会上甚至科学界对于雾霾的成因和来源众说纷纭,各种假说也层出不穷,这让管理部门很困惑,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如果说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的攻坚战,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污染应对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战役。在这个战役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我们科研人员作为参谋部的一份子,需要对每次的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我还记得,2015年以来,每个冬天的夜晚,一旦出现污染过程,我和同事们就需要夜以继日地开展分析,有的同事在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数据,我和其他同事就在下半夜起来分析和提炼数据和结论,然后第二天再参加污染过程会商。也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摸索,我们从排放、气象、化学和传输等方面,系统阐明了污染的成因。我举一个例子,2015年的时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火电燃煤量差不多4.5亿吨,民用散煤的用量只有它的1/8左右,大家可能不会太重视。但是我们研究中发现,如果从单位用煤量排放的一次颗粒物来看,根据不同的煤种区别,民用散煤的排放因子是火电燃煤的十倍到一百倍,可以看到这个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污染过程源解析的结果也表明,民用散煤对京津冀PM2.5浓度的贡献可达三成以上。这个研究结论,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截至到2024年,全国散煤治理累计达4100万户,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京津冀地区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地区之一,也被联合国称为“北京奇迹”,这里面,科技支撑的作用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你也提到,过去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们离国际上的领先水平确实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区域也经历了三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北京还有两个重污染天。从成因分析来看,我国的一次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是过去取得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仍然是千万吨级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会发生快速的化学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这是我们当前治理遇到的难点。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开展重大治理工程,强化污染天气应对等,持续减少污染排放。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久久为功,终将实现蓝天白云的常驻。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
海报新闻记者:我想请问谷树茂,您在去年获得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污染源监测组的第一名,请问您是怎么练就的扎实技能?您常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的第一线,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和挑战?谢谢。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