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怡然: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先来回答一下。AI和大数据的兴起,对于我们执法领域的改变,是从原本的“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技防优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这一点在我们大气监督帮扶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AI、热点网格等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哪家企业、哪个产供环节、哪条生产线有问题,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针对这些问题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筛选企业中的一些盲目性,还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
我们可以通过工况用电、自动监控等平台,对企业开展足不出户的非现场执法,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就不去现场,当确有必要去现场执法的时候,我们也多采用说理式的执法方式,灵活应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措施,主要还是帮企业去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事服务”。
最后,大数据这些技术手段的兴起,也切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一个例子,在我们处理一起群众反映的周边异味问题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像电子鼻、嗅探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我们对这些企业申请一些项目资金,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设备,通过这样去解决这个区域的异味问题,最终实现了群众满意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局面。谢谢。
胡京南:我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想,AI和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些海量数据中间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帮我们大幅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另一方面,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能够帮助我们在空气质量的预测预报、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将来也有可能帮助我们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治理的更智慧的科学大脑。
但是我想,AI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集智攻关”,同时我们也要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谢谢。
谷树茂:我从监测的角度谈一谈这些新技术对我工作的一些影响。大家都知道,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耳朵,是一项法宝利器。要想第一时间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就需要有高效的监测监管手段。像山东,已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大概有3.5万家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单靠人力去监测监管,往往是监测了成百上千家企业也发现不了多少问题。为此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同时,还有企业的用电量数据、生产状态参数数据等等。通过对比这些参数,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再去现场进行监测检查。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们发现某家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看起来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很正常,但是对比了它的用电量数据来看,发现企业的治污设施基本上是处于停运状态的,带着这一线索,我们再到现场检查监测,最后发现是企业擅自修改了监测设备的参数,而且污染物还超标排放。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监测监管的效率。下一步,我们还会持续把这些新技术与我们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进行深度融合,届时相信我们监测监管的水平还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谢谢。
大象新闻记者提问
大象新闻记者:我的问题想问给袁慧志愿者。作为一名90后,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加入了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你们是如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你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谢谢。
袁慧:感谢您的提问。很开心和大家进行一个分享。十堰市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关闭转产规上企业561家,清理网箱18.2万只,库汊围网21.9万亩,5万渔民弃渔转产。在我们那里,大部分人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我们从小就知道守护一泓清水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也知道,每个丹江口人基本上都担负着守护三百多位北方人饮水安全的神圣使命,所以守水护水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事。我身边有一位“小水滴”环保志愿者、中国好人蒋德新,他家四代都是渔民,长江退捕禁捕后,他主动上交了自己的九条渔船,从捕鱼人变成了护水员,并且带动身边1000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蒋师傅今年已经64岁了,和我父亲差不多大年纪,每次看到他弯腰的背影,我就想起自己的父亲,就像自己的父亲在守护家园一样。我们作为年轻人,也没有理由不接好这根接力棒。所以,我们要把守好这一泓清水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从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围绕宣传宣教、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文明观察、植绿护绿开展一系列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3万场次,共同当好守井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也给我们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亲切回信,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小水滴”汇江成河的团结,滴水穿石的韧劲,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小水滴”志愿者更大的贡献。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