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第二季】第八期!傅涛:环境技术企业的尴尬
从讲述环保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从《听涛》第一季到《听涛》第二季,面对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环境产业,寻找产业未来方向,共同迎接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现阶段,我国环境技术企业面临众多尴尬,尤其是环境治理产业的学科支撑并不扎实,且技术门槛过低,使得国企央企等其它资本跨界涌入,致使技术性公司生存愈发困难,并不断被收购!那么环保行业真的就不需要技术性的公司了吗?跟随《听涛》第二季第八期,共同探讨,在技术门槛过低的背景之下,技术性企业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E20是环境产业的平台,拥有360多家圈层企业和1000多个学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技术性公司,在我们的产业统计中可能有三四万家技术性公司。这些技术性公司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惑:第一,中等收入陷阱,绝大部分技术性公司都很难迈过5000万收入、1000万利润的门槛,原因是什么?第二,技术性公司都会面临大量应收账款,很多公司报表看上去很好看,实际账上没有钱,压力都来自与账期,经济一收缩压力会更大;第三,老板疲于奔命,技术性公司的老板基本承担了50%-90%左右的销售,只要稍微一休息,公司就趴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今天我们就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学科基础支撑不扎实,产业科技门槛模糊
环境治理,在国际上起源于60年代,中国的环境治理90年代才真正开始,本世纪才得以高速发展,也就是说,在市场化改革以后,我国的环境治理才有了真正的发展。
2000年之前,环境治理的设备,工程虽然存在,但它们寄生在环境治理的事业化服务之中。环境治理的环境设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我们只是把设备卖给他们,真正治理污水,治理垃圾这件事情,并不是以产业的行为来完成的。
我们把它分化出来,是因为PPP、BOT为代表的投资体制改革,才开始走向市场化。中国的环境产业真正以专业形式,以治理污染专业化服务的形式分离出来,是从特许经营开始的,这一点,住建部(原建设部)功不可没。产业分化出以后,形成了专业化。
要作为一个产业,就意味着这个产业是专业化的。而专业化,就是需要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学科来进行支撑。
每个产业都一样,环境产业支撑的学科是什么呢?环境产业属于服务面非常广的一个产业,更像一个归集。我在前一期《听涛》谈过,环境产业的边界不清楚,水、气、声、渣的学科体系完全不同,所执行的科技支撑也完全不同,环境产业的科技支撑有化学、给排水、生物、物理、水利、园林、农业等学科。
现在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有环境专业,不同高校的环境专业,起源不同,他的学科基础不同,像清华,就是给排水作为基础的;而北大,是以化学作为基础的。不同的高校,学科也不一样,它产生的理论体系也不一样,这个造成了我们这个行业学科的基础支撑并不扎实,那么产业的科技门槛就是模糊的,这是一个核心的状况。
开源背景下,技术门槛低
企业不爱搞研发,研发成果难保护
我们以水处理为例,水处理目前是环境产业发育比例最高,产值最大的领域,可能未来固体废物会超过水务服务,水处理所依托的基础是什么?污水处理的基础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个特别值得尊重的一个方法论。
什么是活性污泥法呢?就是通过原生态的生物,通过人工干预,给它加氧气、厌氧,以不同的调节方式,让自然的生物进行生长,消耗掉污染水中溶解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是活性污泥法的本质逻辑。
活性污泥法诞生于英国,五、六年之前,行业还在纪念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它成为我们污水治理,尤其是市政污水处理的一个主流技术。但是活性污泥法是个开源技术,就是它的基本原理,都要写进我们的工程标准,它是被广泛应用的,尤其应用在市政行业的时候,更加要求它充分开源。
现在市场常见的AAO、氧化沟、MBR,本质上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演变,只是在工艺的控制上、执行上、设备上,稍微有点区别,但他无一例外都作为一种工程技术的开源存在着。
必须要教会设计院怎么去设计,才能应用到我们的市政工程领域,否则,就不会被采用,这个形式我们称为开源。
那么在开源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很容易从高校里头学到我们的基本原理。
我们做一个工程公司,起步的门槛很低,技术上没有保密的,用的都是普通的方法,你有关系、肯干活、有资金垫资,就很快能成立一个环境工程公司,这就造成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产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杂草丛生”,什么样的公司都有,根本没有技术门槛。
而且大家也不愿意在技术上多做投入,因为投入以后,你还得要讲清楚,给设计院讲清楚,讲的明明白白才能应用。你的竞争对手很快就知道了,所有技术公司都标榜技术公司,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非技术性的环节上去。因为门槛低,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必须要忙于奔命,你不到位,对业主不尊重。
有一部分企业,实际上有自己的技术,有些研究,从国外学了点东西,从国外借鉴了国产化的东西,有了技术的门槛,他们搞出工业技术来,也需要靠专利来保护,所以你会看到好一点的技术公司,有一墙的专利,在宜兴尤为普遍。
有一点名气的宜兴公司,都会有一个专利墙,几十项专利,那是必然的。但实际上,专利并不能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因为大部分核心的东西,变化的比重非常非常小,绝大部分是共性的,而且这个技术要靠工程施工来进行完成,实际上都会写到图纸上去,也造成了我刚才说的,因为门槛低,所以企业家忙,天天忙于市场。我们的界面定制化的工程量比较大,基本都现场操控。
国家科研投入高,但成果转化率低
另外一个方面,在工程技术的研发上,国家投入了很多钱。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国家每年就投入了几千万,那时候“八五”攻关课题费用,水的费用是两千多万,那时候的两千多万现在看来是个很大的数字,我们基本上把国外所有的工艺都要捋一遍,在中国几乎所有英文字母拼写的工艺都列入了国家科技专项,以及产生了所谓国际领先的,甚至先进的技术性尝试。
我们可以在中国建造所有的工艺,所有的服务方式,大部分都是在借鉴国外的技术,有部分形成了标准体系,进行了应用。但是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转化率非常低。
这是两条路,一条路,我们的技术公司基本不做科研,没法做,做了保护不了;另外呢,我们用国家的钱做各种新的尝试,做完以后都发表论文,所以我们这个行业本身的技术门槛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污水处理行业。
行业技术门槛低到什么程度呢?你看这十几年,因为经济调整,大部分的工程性央企都在寻找新的方向,因为大的基建过去了,几十家央企都进入同一个行业,那就是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因为没有门槛,技术全部在设计院,你只要肯垫资,只要你的规模够大,施工能力强,你就可以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老大。
央企来之前,与资本市场接通的公司,如光大、北控等,他们有话语权,是领跑者。现在更有钱的人来了,更能垫资的央企来了,实际上,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主导权已经在工程性的央企手里头。
我曾经看,这本身是件好事,带着大量的资金为我们这个行业提高了基建的水平,但某种程度上,从技术公司来说,他是个灾难性的。这也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本身就不存在。
01栏目:E20环境平台首档视频栏目《听涛》第二季
从解读宏观政策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以视频分享的形式,梳理产业脉络,探寻产业的逻辑,寻找产业的方向,揭示发展规律,启发产业同行。
02主讲人:傅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两山经济》《环境产业导论》作者。
03栏目定位及形式:知识类视频节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
傅涛亲自讲述,依托E20环境平台20多年来和环境产业的同行发展,及其本人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公开资料还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来,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
往期《听涛》第二季文章相关链接: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
【听涛第二季】第六期!傅涛:环保企业如何走出成本中心?产业的双百跨越
【听涛第二季】第七期!傅涛:环境产业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的升级路径
相关视频
-
【听涛第二季】第四期!傅涛:从四方面理解新时代的特征2023-02-13 播放:6467
-
【听涛第二季】第五期!傅涛:环境设施的未来形态2023-02-13 播放:6484
-
【听涛第二季】第六期!傅涛:环保企业如何走出成本中心?产业的双百跨越2023-02-16 播放:5745
-
【听涛第二季】第七期!傅涛:环境产业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的升级路径2023-02-17 播放:5715
-
【听涛第二季】第八期!傅涛:环境技术企业的尴尬2023-02-21 播放:7058
-
【听涛第二季】第九期!傅涛:技术企业如何从工程服务迈入产品服务2023-02-23 播放:6741
从讲述环保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从《听涛》第一季到《听涛》第二季,面对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环境产业,寻找产业未来方向,共同迎接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现阶段,我国环境技术企业面临众多尴尬,尤其是环境治理产业的学科支撑并不扎实,且技术门槛过低,使得国企央企等其它资本跨界涌入,致使技术性公司生存愈发困难,并不断被收购!那么环保行业真的就不需要技术性的公司了吗?跟随《听涛》第二季第八期,共同探讨,在技术门槛过低的背景之下,技术性企业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E20是环境产业的平台,拥有360多家圈层企业和1000多个学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技术性公司,在我们的产业统计中可能有三四万家技术性公司。这些技术性公司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惑:第一,中等收入陷阱,绝大部分技术性公司都很难迈过5000万收入、1000万利润的门槛,原因是什么?第二,技术性公司都会面临大量应收账款,很多公司报表看上去很好看,实际账上没有钱,压力都来自与账期,经济一收缩压力会更大;第三,老板疲于奔命,技术性公司的老板基本承担了50%-90%左右的销售,只要稍微一休息,公司就趴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今天我们就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学科基础支撑不扎实,产业科技门槛模糊
环境治理,在国际上起源于60年代,中国的环境治理90年代才真正开始,本世纪才得以高速发展,也就是说,在市场化改革以后,我国的环境治理才有了真正的发展。
2000年之前,环境治理的设备,工程虽然存在,但它们寄生在环境治理的事业化服务之中。环境治理的环境设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我们只是把设备卖给他们,真正治理污水,治理垃圾这件事情,并不是以产业的行为来完成的。
我们把它分化出来,是因为PPP、BOT为代表的投资体制改革,才开始走向市场化。中国的环境产业真正以专业形式,以治理污染专业化服务的形式分离出来,是从特许经营开始的,这一点,住建部(原建设部)功不可没。产业分化出以后,形成了专业化。
要作为一个产业,就意味着这个产业是专业化的。而专业化,就是需要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学科来进行支撑。
每个产业都一样,环境产业支撑的学科是什么呢?环境产业属于服务面非常广的一个产业,更像一个归集。我在前一期《听涛》谈过,环境产业的边界不清楚,水、气、声、渣的学科体系完全不同,所执行的科技支撑也完全不同,环境产业的科技支撑有化学、给排水、生物、物理、水利、园林、农业等学科。
现在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有环境专业,不同高校的环境专业,起源不同,他的学科基础不同,像清华,就是给排水作为基础的;而北大,是以化学作为基础的。不同的高校,学科也不一样,它产生的理论体系也不一样,这个造成了我们这个行业学科的基础支撑并不扎实,那么产业的科技门槛就是模糊的,这是一个核心的状况。
开源背景下,技术门槛低
企业不爱搞研发,研发成果难保护
我们以水处理为例,水处理目前是环境产业发育比例最高,产值最大的领域,可能未来固体废物会超过水务服务,水处理所依托的基础是什么?污水处理的基础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个特别值得尊重的一个方法论。
什么是活性污泥法呢?就是通过原生态的生物,通过人工干预,给它加氧气、厌氧,以不同的调节方式,让自然的生物进行生长,消耗掉污染水中溶解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是活性污泥法的本质逻辑。
活性污泥法诞生于英国,五、六年之前,行业还在纪念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它成为我们污水治理,尤其是市政污水处理的一个主流技术。但是活性污泥法是个开源技术,就是它的基本原理,都要写进我们的工程标准,它是被广泛应用的,尤其应用在市政行业的时候,更加要求它充分开源。
现在市场常见的AAO、氧化沟、MBR,本质上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演变,只是在工艺的控制上、执行上、设备上,稍微有点区别,但他无一例外都作为一种工程技术的开源存在着。
必须要教会设计院怎么去设计,才能应用到我们的市政工程领域,否则,就不会被采用,这个形式我们称为开源。
那么在开源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很容易从高校里头学到我们的基本原理。
我们做一个工程公司,起步的门槛很低,技术上没有保密的,用的都是普通的方法,你有关系、肯干活、有资金垫资,就很快能成立一个环境工程公司,这就造成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产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杂草丛生”,什么样的公司都有,根本没有技术门槛。
而且大家也不愿意在技术上多做投入,因为投入以后,你还得要讲清楚,给设计院讲清楚,讲的明明白白才能应用。你的竞争对手很快就知道了,所有技术公司都标榜技术公司,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非技术性的环节上去。因为门槛低,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必须要忙于奔命,你不到位,对业主不尊重。
有一部分企业,实际上有自己的技术,有些研究,从国外学了点东西,从国外借鉴了国产化的东西,有了技术的门槛,他们搞出工业技术来,也需要靠专利来保护,所以你会看到好一点的技术公司,有一墙的专利,在宜兴尤为普遍。
有一点名气的宜兴公司,都会有一个专利墙,几十项专利,那是必然的。但实际上,专利并不能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因为大部分核心的东西,变化的比重非常非常小,绝大部分是共性的,而且这个技术要靠工程施工来进行完成,实际上都会写到图纸上去,也造成了我刚才说的,因为门槛低,所以企业家忙,天天忙于市场。我们的界面定制化的工程量比较大,基本都现场操控。
国家科研投入高,但成果转化率低
另外一个方面,在工程技术的研发上,国家投入了很多钱。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国家每年就投入了几千万,那时候“八五”攻关课题费用,水的费用是两千多万,那时候的两千多万现在看来是个很大的数字,我们基本上把国外所有的工艺都要捋一遍,在中国几乎所有英文字母拼写的工艺都列入了国家科技专项,以及产生了所谓国际领先的,甚至先进的技术性尝试。
我们可以在中国建造所有的工艺,所有的服务方式,大部分都是在借鉴国外的技术,有部分形成了标准体系,进行了应用。但是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转化率非常低。
这是两条路,一条路,我们的技术公司基本不做科研,没法做,做了保护不了;另外呢,我们用国家的钱做各种新的尝试,做完以后都发表论文,所以我们这个行业本身的技术门槛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污水处理行业。
行业技术门槛低到什么程度呢?你看这十几年,因为经济调整,大部分的工程性央企都在寻找新的方向,因为大的基建过去了,几十家央企都进入同一个行业,那就是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因为没有门槛,技术全部在设计院,你只要肯垫资,只要你的规模够大,施工能力强,你就可以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老大。
央企来之前,与资本市场接通的公司,如光大、北控等,他们有话语权,是领跑者。现在更有钱的人来了,更能垫资的央企来了,实际上,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主导权已经在工程性的央企手里头。
我曾经看,这本身是件好事,带着大量的资金为我们这个行业提高了基建的水平,但某种程度上,从技术公司来说,他是个灾难性的。这也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本身就不存在。
01栏目:E20环境平台首档视频栏目《听涛》第二季
从解读宏观政策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以视频分享的形式,梳理产业脉络,探寻产业的逻辑,寻找产业的方向,揭示发展规律,启发产业同行。
02主讲人:傅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两山经济》《环境产业导论》作者。
03栏目定位及形式:知识类视频节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
傅涛亲自讲述,依托E20环境平台20多年来和环境产业的同行发展,及其本人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公开资料还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来,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
往期《听涛》第二季文章相关链接: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
【听涛第二季】第六期!傅涛:环保企业如何走出成本中心?产业的双百跨越
【听涛第二季】第七期!傅涛:环境产业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的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