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I技术,集团可在低成本下推动边端依赖集团智慧运营,尤其在BOT项目回购后,确保运营外包的可持续性,构建与甲方开放、共创、共享的体系。人工智能提供了这样的路径,为迈向第三阶段开辟了快捷窗口。
我们构想了未来智能时代设施管控的两条落地路径:
一是“分封制”:每个环境设施自成体系,精气神凝聚,成为高级智能体,各智能环境设施间实现集团系统管控。这种路径资产与运营在项目端统一,适合产权与运营统一的一二线大型水务集团,如上海城投等。
二是“郡县制”:分散的环境设施精气神分化上移,设备、工艺、安全等均由集团统管,厂端“手脚化”,设施运营在云端集成,形成集团系统管控。这种路径支持资产与经营分离,让水务公司真的走向专业公司。
资产重构必然带来行业向服务业、向经营业的回归。五年前E20发起“双百联盟”,初心是助力中国树立100个污水处理运营服务品牌,达成轻资产运营目标,为此发布了“1+6”服务标准,其本质就是为轻资产运营提供支撑。现在时机正在到来。
此次行业重构,大部分市场化资产恐怕我们行业难以留存,两条路径最终会归一,不同区域优劣取舍会有不同。这种路径的重构对上海城投这类运营水平本就较高的公司而言,是提升运营水平、开展轻资产对外服务的绝佳契机。
实现集团智能管控的关键是工艺管控,环境工艺管控优化有五个层次:一是单元级工艺管控,如加药、加碳源、曝气等;二是多目标全厂寻优,这是生物处理领域的难点,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完成,如首创、北控等都在开展全厂多目标、多手段寻优;三是厂网系统最优,部分企业从安全达标、经济等不同角度实现了;四是更深层次的全生命周期设施效益最优;五是在更高层次实现集团工艺管控的最优。
环境设施的非工艺看护也很重要,设备、安全、仪表需要社会化专业力量的导入。专业看护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维修(报警);二是进行预防性维护(到位的点巡检);三是预测性维护(预知问题治未病),助力无人、少人工厂落地;四是最高级的智能看护(设备特护,省心专业)。
最后,傅涛回顾总结了他的以下论断:
环境设施运营面临云边端重构,未来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一定不是边端独享的,而是与云端技术衔接,中国高速的5G、未来6G网络及智能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有能力把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搬到云端,弱化边端力量,目前只有中国有这样的硬件支持。
资产与运营分离是大势所趋,只有中国是把资产与运营紧密融合的体制,世界发达经济体均不存在类似中国这样的模式;
服务产品化大幕拉开,现在正在加速;
用智能化固化专业服务代差,让不同主体提供的服务产生差距,这也是我们专业人士需要重点突破的急迫话题。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