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行业乃至全球都面临深层不确定性,水务集团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不仅需要思考“到哪里去”,更需重新回答“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因为新的时代下产业和行业本身都在发生漂移。
在2025(第十七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以“重构与归一:面向未来的环境设施”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这一变化源自2018年开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本质是中美两个世界大国在军事、经济、体制、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博弈,博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行业带来了一些困境。
01
中美博弈叠加智能化,两大变量推动世界范围的产业重构
中国在金融领域的相对弱势,叠加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隐性债务累积,成为国家金融风险防控的重点。在中美对抗激烈时,严控风险就体现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务环境设施属于地方事权,受此影响,行业面临严重的应收账款压力,这是行业困境的根本原因。
短期内这一局面难以缓解,除非中美对抗出现实质性缓和或达成某种结果。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初期,中美对抗深度化带来千行百业以及各国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又叠加了一个重大变量——智能化。
智能化是百年变局的第二大变量。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水十条”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十年后,就在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又印发重磅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人工智能正在附加成为另一个根本性变量,相比中美对抗这一变量,人工智能带来的重构是长期而深远的,将迫使所有产业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双重变量叠加,形成世界范围的产业重构。传统产业都在被重新定义,很多行业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很多的企业在寻找第二曲线。
傅涛指出,难,不是环境产业独有的,没有与主业不紧密相关的第二曲线,每个单一赛道可能都是红海,第二曲线必须依托于自身做强做优的主业,与之密切相关的跨越才有意义。
02
守住环境设施的专业运营权,是我们参与产业重构的前提
水务行业是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衍生品,但如今,城市化从迅猛发展到了转折期,城市发展路径发生变化,多数城市出现收缩、人口负增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工业化从规模发展到了转型期,虽然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但工业调整期正在到来,各行各业都在经历转型。
党中央为我们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既是对未来的期望,也是警示,构成了产业变革的大背景。各方面的表述都表明,行业按原有路径已经走不通,如绿色低碳循环理念之下,末端治理之路会越走越窄;“二十大”文件提出公共服务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过去那种简单扩张的产业舒适区已经结束;环境需求不断深化,说的是深化巩固而非新增;两山理论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少花钱不花钱也能把环境治理好,环保支付就会变少。这些在党中央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说明按原路径走不通,由此产生了当前的困境。
产业正在经历出清与重构,出清已经开始,CD方阵、技术公司和设备公司大部分出清已经完成,很多公司倒闭;重资产公司处境艰难,如履薄冰,资产重构的序幕正在拉开,大量资产正在易主。
七年前,行业经历过一次资产重构,碧水源、桑德等民营企业的资产被国央企接手,如今,数千亿的国有资产未来由谁接盘,还是个未知数,这是一个战略话题,暂不做深入探讨,我们先聚焦于设施运营模式变革这一话题。
在产业重构中,我们找到了锚点:环境产业的确定性是环境设施,它是支撑我们行业穿越未来可能持续5到10年经济危机的关键,也是面向2049年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自强中守住环境设施的专业运营权,是环境产业参与产业重构的前提。
我们要把根留住,环境设施是未来最稳定的业态之一,是环境产业最大的确定性,但是,这种确定性未必被环境产业独占,一旦失去对设施的掌控,它们可能被钢厂、融资平台或其他主体接管,如果设施运营的核心技术、经验积累和智能底座不再由专业环保企业掌握,这些设施就不再属于环境产业。事实上,很多行业正看中这一点,正在向这个领域延伸布局。
03
服务产品化加速,环境设施运营面临云边端重构
怎么守住环境设施?我们要看到环境设施的基本特点,设施分散是环境行业长久的本底特征,虽然市政设施有尽量的集中和规模追求,但受制于转运成本和污染控制,环境设施注定分散,且随着智能技术发展,未来会更加分散。
在设施分散的情况下,跨区域环境集团管控成为必然。集团对遍布各地的设施如何统一管控?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并表管理”,通过资本投入、品牌统一和派驻管理人员(如总经理、财务总监)进行简单归集。这种归集非常脆弱,龙头公司每年都有一些项目被拿走,仅靠资本并表和品牌输送难以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层次是“信息化集中”,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将各地运营数据汇总至集团,形成看板或驾驶舱,便于监控与统计,甚至实现一定反向控制。但这仍停留在信息层面,未触及核心运营。
第三层次是越来越深入的“平台化智能管控”,此时,边端运营须依赖集团的数据分析与远程指导,一线人员(厂长、设备工程师等)实质上成为集团智慧的执行终端,实现“灵魂上移”。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