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近百家水务企业成立科技子公司,走向“智慧深耕”

时间:2025-07-24 10:0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易星叶

评论(

这一时间线与“十四五”规划出台、双碳目标提出、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等关键节点紧密交织——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成熟度的双重推动,让水务企业意识到“早布局、早占位”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一轮“抢滩式”成立热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的近百家企业之中,有13家企业智慧水务相关子公司的注册资本超过了一亿,如最近临汾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成立的临汾市智慧水务有限公司。更早的如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

从地域与主体分布看,这些子公司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型水务集团麾下。苏伊士、北控水务、上海城投水务、粤海水务、深圳水务等行业龙头,凭借自身庞大的运营规模、丰富的数据积累与清晰的战略定位,成为智慧水务科技子公司的主要“孵化方”。

例如,北控水务作为中国水务领域的领跑者,于2024年正式开启了轻资产转型的“元年”,并重磅发布了“三平台”战略,将“科技平台”正式纳入其核心战略体系。同时为加速科技化、专业化能力的落地,又成立了“北水科技”和“北水云服”两家轻资产科技平台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成立,被认为是北控水务加速科技化、专业化能力落地的重要一步。

北控水务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当前行业困境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水务行业发展方向的引领与探索。

深圳水务集团作为国内智慧水务领域的开拓者,其智慧化布局可追溯至1998年——当年成立的深圳水务科技公司,依托母公司的资源优势,长期深耕水务领域的自动化、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创新实践的标杆力量。

深圳水务科技公司聚焦前沿技术融合应用,以AI技术、数字孪生等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推动水务业务的智能化升级。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丰富的项目经验,已成功落地超1000个系统智慧化集成项目,并打造了40余个智慧水务(厂站)标杆工程,覆盖从水源监测、生产调度到管网运维、用户服务的全链条场景,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水务解决方案。

粤海水务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控股深圳市科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既发挥国企背景优势提供信用背书,又保持创业公司灵活性,将科荣打造成为智能化管控业务的核心阵地。深圳市科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成立,是广东粤海水务旗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广东省首批数据经纪人试点单位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提供涵盖智慧水务、智慧工程、智慧管网、智慧运营等全链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业务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级行政区。

福州水务通过外引内训培育近百人数智团队,2022年成立福州市城建数智科技公司,集团领导带队首年即完成近6000万元项目,业务覆盖宁夏、新疆、武汉等地。其核心是让数据“活”起来,破解原有系统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这类子公司的核心价值,最终落脚于“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构建上。依托母公司多年积累的水务运营数据(包括管网压力、水质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用户用水行为等海量多维数据),智慧水务科技子公司得以突破传统水务“经验决策”的局限,通过算法模型将数据转化为可指导行动的决策指令。

从早期的技术探索到如今的规模化落地,智慧水务科技子公司正以“数据+技术”为双轮,深度赋能水务企业的运营优化、服务升级与模式创新。这种“母体赋能+独立创新”的运作模式,不仅加速了行业数智化进程,更探索出一条传统公用事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然而,科技子公司点亮的数据赋能之光,尚不足以驱散行业智能化深水区的迷雾。在独立运作、局部创新的繁荣表象之下,数据孤岛、人才断层与标准缺失等深层矛盾,正呼唤更具协同性的破局之道。

03

智慧水务发展隐忧与破局之路

智慧水务科技子公司的蓬勃生长固然令人振奋,但任何新兴模式的成熟必然伴随阵痛。

在智慧水务科技子公司蓬勃生长之际,环境产业智能化进程也暴露多重挑战。E20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指出,尽管龙头企业在智能化团队组建、子公司建设上取得阶段性进展,行业在智能进阶之路上仍深陷“难、贵、慢、乱”的现实困境,转型提速举步维艰。

傅涛分析的核心矛盾在于“两张皮”:懂业务的不懂算法,懂算法的不懂业务,双方协同困难,导致技术路线难辨、架构缺失、知识产权壁垒致落地难;互联网人才高薪挤压,企业资金人力投入基础开发造成重复浪费;环境人员难深度参与,投入产出严重失衡;环境人员往往仅初期提需求,开发全程缺席,交付后需培训,迭代依赖外部,周期冗长;加之行业标准不统一,设备接口杂、系统不兼容,导致重复投资,价值难释放。(相关新闻:AI重构产业浪潮下,环境产业智能化转型的破局与共生之道)

粤海水务党委书记、董事长郑航桅曾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强调,推进智能化需要在研发、人才、设备等各方面给予持续高强度地投入,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

他以智能水表为例,指出其更换价格远高于传统机械水表,智能化更替必须结合企业经营实际逐步推进。郑航桅还特别指出,智能化系统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其长期运维和完善的成本可能远超建设阶段。

他表示,如果企业不顾自身承受能力,大规模、全覆盖地激进推进智能化,极易导致经营成本骤增,甚至危及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直接点出了“贵”的风险和“乱”的隐患(盲目推进)。

破局之道正在于重构行业逻辑。傅涛强调:"必须让环境人主导智能化进程",通过 "共建、共创、共享"(共建技术标准、共创应用模型、共享市场资源)机制整合资源,搭建行业级智能底座。

基于此,作为环保行业纵深平台,E20目前已经与BAT大厂形成了非常紧密的战略关系,百度云、腾讯云等都在跟环境行业平台直接形成生态伙伴,这让环保行业导入模型成为一种可能。

今年3月,E20环境平台与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 E20环境平台牵手百度智能云后,再次跨界携手智能领域领先企业,进一步推动行业智能升级。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