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AI的时代,AI已深度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GPT崭露头角,到文心一言的奋起直追,再到 Deepseek 后来居上,AI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一变革性技术的普及,同样给环境产业带来了深刻改变,水务领域也不例外。
当《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智慧水利”列为重点任务,当“双碳”目标倒逼水务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正在水务领域悄然发生--截止到2025年7月,已有近百家水务企业通过设立或控股孵化的方式,成立下属智慧水务科技公司。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水务企业从“传统运营者”向“科技赋能者”的身份跃迁,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对“水务+科技”融合模式的深度探索。
本文将从“为何成立”“如何运作”“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四大视角,解码这一轮水务企业的科技化突围逻辑。
01 现象解码:科技子公司的“诞生密码”
智慧水务相关科技公司的密集成立,绝非偶然的市场跟风,而是政策、需求、技术三重红利叠加效应的集中体现——政策从“软性引导”转向“硬性考核”,为行业发展锚定方向;传统水务模式的痛点倒逼企业寻求突破,智慧化转型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路径;而AI、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则为这一切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落地实践的坚实支撑。
1 )政策驱动:从“合规要求”到“战略机遇”的认知跃升
智慧水务的规模化发展,本质上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近十年部分相关推进政策列表(制表:中国水网)
如上表所示,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持续加码,为智慧水务发展锚定了清晰方向。
从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展智能水务”,到2025年《水利部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建成七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政策重心已从“鼓励探索”转向“硬性考核”。
而“人工智能”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推动全行业智能化转型持续加码。
地方层面,上海、广东等地通过“以奖代补”“数据开放”加速落地智能布局:如上海2025年规定新设科技子公司可获首年增值税地方留存50%返还,广东对研发投入超营收5%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政策红利的释放,推动水务企业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成立智慧水务科技公司,成为转化政策红利、构建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
2) 需求牵引:从“痛点倒逼”到“价值创造”的市场觉醒
传统水务行业面临管网漏损率高、人工管理模式滞后等结构性痛点,为后期项目运营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些挑战直接催生了智慧水务转型的市场需求。
这样的市场需求下,水务行业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智能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水务已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不仅将漏损率、故障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显著优化,更推动行业价值逻辑从成本管控升级为资源效率提升与生态服务增值。这种“需求牵引—技术响应—价值跃迁”的演进路径,标志着水务行业正完成从问题驱动到创新引领的范式转换。
3)技术赋能:AI大模型赋能下的规模化转型新章
2025年初,中国智慧水务加速智能化转型——本土AI大模型DeepSeek问世后,陆续开始渗透到多个行业和领域。
环保行业也积极拥抱智能,如E20环境平台、深圳环境水务、成都环境集团、南京环境集团等环保行业内的企业积极融合,分别构建智能应用矩阵、“知识管理-智能决策”平台,推动业务智能化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部分企业选择进一步结合前沿大模型技术深化应用——例如金科环境全面升级其"新水岛AI平台",并推出"水萝卜"智能体,该智能体充分发挥了其泛化推理能力、多模态理解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大大提高了水萝卜AI智能体的运营多模态管理能力。(相关新闻:DeepSeek 环保 “朋友圈” 大揭秘:哪些企业已在列?)
DeepSeek等大模型的出现,无疑加速了环境企业迈向智能化的步伐,而这一进程的根基,则离不开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它们共同为智慧水务奠定技术底座:物联网构建全域感知实时闭环,数字孪生虚拟推演优化策略,AI深度挖掘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推动行业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实践。
在政策、需求、技术三重共振下,智慧水务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E20供水研究中心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500亿元。这一增长不仅是技术落地的结果,更折射出水务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可持续”转型的必然趋势。
当政策蓝图绘就、市场需求涌现、技术底座夯实,成立智慧水务科技公司便成为水务企业拥抱变革的必然行动。那么,这些科技子公司是如何实际运作并发挥其赋能价值的?
02 运作解码:科技子公司的“赋能路径”
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近百家智慧水务科技公司已成为行业转型的“助推器”。这些公司既是母公司技术转化的枢纽,也是业务创新的引擎,其运作模式深度嵌入水务产业链,重塑着行业生态。
从时间维度看,智慧水务科技子公司的成立浪潮与行业发展阶段高度契合。
最早可追溯至90年代,深圳水务集团成立开天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现深圳水务科技)、重庆水务集团成立远通科技等早期探索,彼时虽以基础自动化系统集成为主,但已埋下了智慧化转型的种子;真正的规模化布局始于2015年前后,尤其是2019-2022年间,四年内成立的智慧水务科技公司数量达35家,形成清晰的“爆发曲线”。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