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生从纵向、横向以及全局多维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纵向深耕:膜技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上游材料革命方面,碧水源积极布局不同细分领域的膜产品,提升细分领域市场竞争力及新的业务增长点。包括高脱盐的苦咸水膜、面向零排放等高污染系统的海淡膜、更高色度脱除率的纳滤膜、高通量净水膜片等。为膜技术的持续升级储备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下游场景再造方面,碧水源大力拓展电力、医药、电子光伏、印染等重点领域,助力企业降低水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横向拓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生态嫁接”
面对工业零排、盐湖提锂、医药膜产业等新兴领域,碧水源孵化设计院深度参与工业零排领域,孵化华特源进军盐湖产业,孵化医药膜专业公司进入医药膜产业。不仅如此,碧水源还成立了海水产业事业部专注海水产业发展。
工业零排领域,碧水源依托在工业废水处理和膜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积累,发力工业废水循环处理和零排赛道,成立实体化设计公司,正式独立经营。设计院积极推动自研产品开发升级,新开发了厌氧反应器、膜极限浓缩、双极膜电渗析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艺包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体系。
盐湖产业方面,碧水源重新调整华特源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围绕工业有价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努力形成集高端选择性吸附材料、特种膜等产品研发、制造、工艺应用于一体的公司体系,自此华特源发展驶入快车道。围绕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华特源创新性开发出盐湖提锂“膜+吸附剂”集成技术,打破了盐湖膜产品由国外垄断的局面,以及钛系吸附剂全球空白的现状,拥有自主产权的生产线和盐湖提锂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华特源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启航培育企业,成功进军大盐湖产业。
医药膜产业,碧水源深刻践行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在制膜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积极布局蛋白浓缩分离膜、除菌膜、除病毒膜的研发。历经两年时间,在超微滤膜资深专家博士领衔的30余人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中空纤维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实现在外泌体、细胞治疗、重组蛋白、中药制剂、体外诊断等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
此外,碧水源还成立了海水产业事业部专注海水产业发展。以“经略海洋环共生”为核心理念,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构建“风光发电-海水淡化-资源提取”三位一体产业生态,形成闭合产业链,提升海水资源资源利用率。新的海水产业事业部以技术创新引领新产业落地为战略,通过自主研发的“多膜耦合”技术提升海水综合利用能效,在加大技术研发并寻求突破的同时将业务链向海水产业上、下游进行延伸,采用与相关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以及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快速推进新产业落地,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全球布局:膜技术出海的“战略之路”
碧水源积极布局“出海”战略,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自主研发生产的膜产品出口至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经营网络已覆盖俄罗斯、白俄罗斯、阿联酋、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中交集团“一带一路”市场布局,努力深耕海外市场,不断提升海外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谈到碧水源的未来发展规划时,陈春生表示,碧水源新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污水资源化、城镇高品质供水、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业领域提质升级与零排放、盐湖提锂与资源循环利用五大方面。
其中,污水资源化领域已经进入存量市场,需要进行提质和循环利用;城镇高品质供水领域需要用超滤、纳滤技术进行升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工业领域提质升级与零排放领域将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处理和零排赛道的发展;盐湖提锂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将围绕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
陈春生还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碧水源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国产化替代进程。在传统领域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同时,在新兴领域潜心研究、快速迭代,实现产业市占率和增速的快速发展。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