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建环能董事长:把根系扎牢,就像竹子一样

时间:2025-04-18 09:41

来源:中建环能

评论(

深潜·进化·共生

存量水务市场产品价值升维实践——在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中建环能党委书记、董事长 佟庆远

(2025年3月27日)

讲话稿原文(整理稿)

image.png

尊敬的各位来宾: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也感谢傅老师。其实我上一次来到这里,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这些年一直没来,除了我个人换了工作地方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我们没有准备好。曾经我和我们的总裁哲晓总讨论过,什么时候来参加战略论坛,我们都觉得没有准备好。但今天,虽然我们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不过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我们觉得也该露露脸了。

中建环能,其实就是以前的环能科技,是中建集团在2019年1月控股的一家上市企业。在这六年来,我们保持了营业额、利润和现金流的全面增长。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建环能已经完成了与中建体系的全面融合,并且定下了下一期的战略。所以,我们觉得需要跟同行们做一个汇报。在这里,有很多是A方阵和B方阵的,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愿意跟所有C方阵和D方阵的共同形成联盟。

image.png

今天我们首先讨论什么是增量、什么是存量时代。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营业额能达到2万亿。在现在建筑业下行的时候,我们集团也在积极推动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转型发展。中建集团去收购这样一个环保公司,也是集团在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生产力和高质量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我们要指出的是,我们跟很多A和B方阵的企业不同,我们没有使用中建集团最强的建设投资能力和施工能力,转而专注于技术创新。我们觉得任何行业都存在震动,越是在存量时代,越是在行业动荡的时期,越要把根系扎牢,就像竹子一样,有机会的时候才能冒出笋子来。我们也正在努力扎根,专注价值创造。

image.png

中建环能已经有35年的历史了,上市10周年,它的基因就是技术产品。最早在钢铁热轧水处理的细分领域,最高时占有率可达85%,公司也是依靠这个上市,但一招鲜永远吃不了那么多天。

中建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后,我们首先做了文化的融合,这里不细讲。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把公司坚定地定位在产品和场景相关的一个战略上。我们从以前的单一产品,到现在有6个系列、9个种类和200多项具体的型号产品,并且我们有两个产品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有一个产品是国家级的单项冠军。我们力图走下去,把以前一维化依靠超磁的业绩增长,转变成培育在100亿级的细分行业里的行业冠军的能力。因为我们跟广大小公司比,我们资金雄厚一点,跟广大A方阵的比,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制造积累又多一点,这就是我们最后找到的生长空间。

image.png

在这个产能普遍过剩的时代,我们光制造产品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提出了我们服务的是场景。我们首先提出“4+1”场景,围绕着厂网河湖、城镇污水、污泥低碳干化和煤炭钢铁废水,提供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这些场景中,我们在每个场景都有我们的优势产品,协同我们若干个其他兄弟单位的产品,形成复杂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要学先进,学先进的目的是什么呢?以前超磁迭代一代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我们学西门子、学华为,形成了自己的NPD技术产品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新研究的污泥干化,我们从三年一次的迭代,要降到10个月左右一次一款新产品的产生,并且就能投向市场。这就是我们最近这几年一直在磨练的一个功夫。

image.png

同时,我们要构建一个研发、制造、设计和销售的体系。研发不是环保工艺工程师的事,它需要很多部门协调。有人要关注政策,有人要能制造样品,还有人最终能把产品卖到客户手中。我们认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如何打造产品力的价值跃迁上。产品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环保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现在投资降速?原来是从没有环保技术设施到政府需要环保基础设施,当然给社会投资者以高利润回报,从而形成环保基础设施的快速构建。但到了现在存量时代,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要做能用的设备,朝好用的设备、甚至人体工学的设备、价值创造型的设备去考虑。行业的需求从达标排放向经济高效、从单点创新到系统融合、从交付应用到体验升级全面转变,才有竞争力。用户在选择你的产品,不再是因为投资设计院设计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能给他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更节约耐用、更高效、更节能。这是未来的产品方向,毕竟我们还有这么多水厂在运营,就有这么多设备需要替换、更新。

image.png

以我们单位的一个新产品为例。比如说现在存量时代的政策转向泥水并重,污泥的产生量特别大,每年大概有9000万吨污泥产生,那我们如何去抓住这样一个缺口呢?我们要从全生命周期的早期去看,我们要做到碳排放尽可能的少、减污率尽可能高、二次污染尽可能的少、储值效率高、出路稳定。那么我们从精细化的角度上讲,我们以降碳为例,准备技术的本源、提升蒸发等各阶段的能量效率,比如说用热泵代替传统的加热,使它实现空气的潜热,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如说我们如何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运行管理系统,把对于热泵的利用效率来提的更高;比如说我们如何适合这种大场景,现在厂内减量的场景逐渐减少,集中焚烧的场景增大,如何适应这种大型化的装置;再比如说,我们如何在这种大型化、复杂化的项目上,在收益、环境、运行和服务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