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首创环保王征戍:以韧性增长策略应对不确定的“十五五”

时间:2025-04-17 09:3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赵利伟整理

评论(

在需求侧,客户的价值需要和需求层级正在变化,定制模式和采购方式也随之转变。需求端的颠覆性变化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带来客户响应模式的转变,环保的效率能不能打穿地方保护,能不能形成统一大市场,这是需求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在供给侧,资源组织形式将走向跨平台的资源整合,在内外部实现资源双向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需求端与供给端共同支撑企业端,在成本、锚定客户、解决方案和产品上实现多重领先或价值跃升。

第二个维度是增长策略,“十五五”的增长策略会是一个更动态、更多元的模式,总结为三段:一是,分布式探索,通过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和全业态的产品服务,在点上探索创新模式、产品和服务;二是,集成式涌现,将分布式探索点快速总结、不断迭代,实现集成式涌现;三是生态化链接,一个点有突破,多点有整合,以平台化的模式构建复杂产品系统框架,把企业带到新的赛道、场景、商业模式中来,实现企业动态增长。

37_4_1744853915.png?wx_fmt=png&from=appmsg

第三个层面是战略焦点,首创环保应对复杂性时代升维发展的战略焦点总结为以下五方面:

37_5_1744853915.png?wx_fmt=png&from=appmsg

焦点一:面向客户复杂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分为三个主要方向:一是服务政府,提供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涵盖生态环境数据监测、双碳目标实现等,形成顶层架构,为政府提供环境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二是服务城市,以城市运营服务为基础,涵盖水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和能源利用,从单一市政服务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转型。三是服务产业,在工业园区提供环能惠碳一站式服务,同时结合农村农业需求,通过面源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再利用,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37_6_1744853915.png?wx_fmt=png&from=appmsg

焦点二:面向未来的复杂产品系统。例如,蓝色水工厂依托先进的节能降碳技术体系,实现4个净零:零废水、零固废、零能耗、零排放,实现真正的碳中和。面向城市水环境系统,首创环保希望从环境资源属性、客户需求、解决方案,到一二级产品形成概念完整的体系化构建。

37_7_1744853915.png?wx_fmt=png&from=appmsg

焦点三:面向运营服务的全要素链接。面向环境系统化需求,需要从客户端到污染端,到设备端,到资产端,实现全要素链接到统一平台,从而寻找更多的发展方向。

焦点四:人工智能导入环境分析与决策。基于数据与模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导入,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焦点五:面向客户服务的自适应组织变革。环保企业的未来组织形式一定是平台化组织,只有在平台化组织上,个体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各类资源才能自由整合,实现自下而上的推动企业发展。

基于以上探索,如何向员工、股东、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讲述首创环保的故事,借助AI将相关探讨总结如下:首创环保集团致力成为环保领域的领导者。增长策略聚焦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响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耕环保行业,通过专业团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提升服务品质;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构建复杂的产品系统,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致力于打造敏捷组织,注重员工价值的实现,通过激活个体和增加专业价值,激发团队创新精神和工作动力。

王征戍表示,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首创环保集团内“十五五”规划的起点。

04在平台型组织建设中,科技创新担当了怎样的角色?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环境商学院院长王立章在主持环节中抛出问题:在首创环保集团平台型组织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质量和效益?

王征戍从战略和微观两个维度阐述了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应用。战略维度上,科技创新的三个重要作用在于:提升企业领导班子对技术引领业务发展的认知;明确科技发展方向,避免技术选择失误;激发技术人员活力,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微观层面上,科技创新的作用包括:通过系统化力量提升存量资产价值,打破资产边界,持续为客户或城市创造价值;通过数字化力量挖掘资产潜力;通过产品化力量将成熟技术市场化转化。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