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13 09:09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 杜涛
其次,无论是威立雅还是苏伊士,技术实力确实突出,但我认为这不是核心因素。事实上,在一些细分技术领域,中国部分中小企业的表现可能优于这两家法国企业。但环保企业作为公共事业的服务公司,还需要兼具技术能力和运维水平,更要贴近客户——这里的客户不仅包括政府,还涵盖更广泛的需求主体。
从整体上看,尽管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国内企业在自主设施运营方面的规模看似能与威立雅、苏伊士比肩,但这两家企业横跨城乡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两大领域,纵向覆盖投资运营和技术供应两种模式,这种全链条、跨领域的布局是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实现的。因此,即便通过资产集聚扩大规模,国内企业要想成长为类似的全球性龙头企业,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突破现有模式进行转型。
经济观察报:对环保产业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趋势,你如何判断?
薛涛:当前尽管不少环保企业面临地方政府欠费问题,但还是不断有新的企业涌入这一领域。
比如,原本以建筑施工为主业的几大央企,如今都进入到环保产业。它们凭借央企的身份优势,从地方政府手中获得订单。
不过,这些央企看中的是环保项目中的施工环节——这是它们的老本行,而项目涉及的技术服务或运维环节,还是会分包给专业环保企业。同时,这些建筑央企还将市政工程的“玩法”(运作模式)带入了环保行业,比如垫资,当然并非央企自身垫资,而是由上游分包商承担垫资压力。
中大型建筑央企的存在,在中国各类经济模式运行中,尤其是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是一种特殊的重要力量,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少见。由于这些央企具备强大的垫资能力和大型项目施工优势,很容易与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形成共振。这种特殊的做法,也在冲击环保产业的原有格局和运行规律。此外,当环保项目中的工程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后,环保专业技术的影响力就会下降,而施工组织能力、垫资能力及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则随之上升,这一变化的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
随着市政基础建设日趋规范,运营管理不断完善,这些大型国央企能否成为类似威立雅那样的优秀企业,目前还难以判断。而且在环保行业,国内企业还存在一个特点: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往往略显不足。因此,未来随着行业经历出清后,能够留下来的企业肯定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
编辑: 赵凡
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村镇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聘顾问。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碧水源、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出版书籍有《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和《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其中,《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国全球繁荣基金全国水务PPP示范项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政策建议研究、贵阳南明河综合整治(BOT+TOT)项目(北控水务) 、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世行贷款宁波厨余PPP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