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第一期“水务百年会客厅”成果发布 青绿书聚焦溢流污染问题

时间:2025-10-24 09:36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水务百年会客厅”自发起以来,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目前,首期会客厅的成果——《青绿书》已经对外发布,期望让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和清晰的解决路径。10月25日,第二期“水务百年会客厅”将召开,行业专家再次齐聚上海东区污水厂深度讨论,聚焦“排水管网价费难题”,从长三角地区的供排水价费机制改革实践出发,探讨排水管网价费机制改革中的落地难点与破题良策。

中国水务发展已跨越百年,新时代,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水务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水务行业如何赢得战略主动?面对众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重重困惑,如何依靠深化改革破解难题? 

张辰、戴晓虎、周骅、傅涛、陈广、薛涛等行业同仁,以中国百年污水厂——上海东区污水厂为依托,共同发起“水务百年会客厅”,希望汇聚行业和跨界智慧,直面热点难点问题,以“问道解惑·求是共创”的精神,进行开放、聚焦、深度的思辨,力求达成共识、清晰路径,同时将每期讨论成果汇编为“青绿书”以飨同道,以期获得更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青绿书”既是在清华大学、E20二十年前开创的蓝皮书、绿皮书基础上的延续,也是蓝、绿交融的论道,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

首期“水务百年会客厅”聚焦城市雨天溢流污染问题,由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总院首席总工程师张辰担任会客厅主理人,邀请业界、跨界专家从不同视角探寻超大特大城市建设背后的污水处理机制设计、雨污混接和处理滞后等热点问题,以及应对破局之策。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溢流污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痛”,既不能回避矛盾,也不能急于求成。唯有理性认知、系统谋划、循序渐进,才能找到符合中国城市实际的治理方案。

以下是本次会客厅的核心观点凝练,希望可以为城市雨天溢流污染治理提供一些从策略到措施的思路与建议。

113_2_1761269686.png?wx_fmt=png&from=appmsg

第一期青绿书(可扫码看全文)

聚焦溢流污染——理性观之,循序治之

理性看待溢流问题,要重视混接改造,不要一味“合改分”

雨天溢流污染治理首先是要树立理性认知,其次要避免陷入“分流制万能”的误区,极端情况下应允许低浓度雨水溢流。

综合开展雨水治理,要体现“多目标协同”,不要单目标苛刻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超量雨水治理需要系统协同,平衡安全、环保、经济三大目标,根据不同场景动态调整优先级,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目标权重应差异化考量。

排水系统一以贯之,要精细化思维主动管理,不要粗放式建设被动应对

排水体制的长效运行依靠主动管理,城市雨污治理体系的选择要立足实际、保持稳定,“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在具体实践中以精细化思维落实系统治理思路。

113_3_1761269686.png?wx_fmt=png&from=appmsg

溢流标准迫切需要,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不要全国高标准“一刀切”

溢流污染治理的核心瓶颈是缺乏科学标准,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导建设地方标准,流域层面可以建立协同标准,管网治理与运维标准也要同步配套,且要避免陷入“越严格越先进”的认知陷阱。

溢流污染多管齐治,要加快解决突出问题,不要盲目追求单一模式

溢流污染的治理重点不在于盲目建设大型集中处理设施,而在于聚焦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建成健康的管网系统,强化污水处理厂末端治理能力,建设快速处理设施,建立快速检测标准等。

充分认识长期任务,要形成社会共识和科学监管,不要追求即刻根治

溢流污染治理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树立久久为功的思维,以社会共识为基础,科学监管为保障,稳步推进治理工作。 

2025年10月25日,第二期会客厅将聚焦“排水管网价费难题”,行业专家再次齐聚百年污水厂深度讨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供水质量和水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支付和收费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水处理需求。在厂网一体化、供排综合管理的大趋势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水务价费机制的改革路径,关于市场化机制如何构建,地方财权事权如何厘清,按效付费体系如何建立,资产重组与成本核算如何施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本期会客厅将从长三角地区的供排水价费机制改革实践出发,探讨排水管网价费机制改革中的落地难点与破题良策。

113_4_1761269686.png?wx_fmt=png&from=appmsg

水务百年会客厅热忱欢迎各位同行前来做客,未来将持续聚焦水务热点,凝聚行业合力,发挥理性力量,以系统思维破解中观难题,助力水务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百年。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