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芯视界:创始人鲍捷教授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圆桌会议

时间:2025-07-28 11:34

来源:芯视界科技

评论(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弥合人工智能合作鸿沟国际合作论坛上,芯视界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全球AI感知数智中心(筹)执行主任鲍捷,与澳门转化医学中心主任何耀、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中国代表Ferre Xavier、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应用人工智能中心主任 AIRI研究组组长Evgeny Burnaev共同参与了圆桌会议,并发表重要观点。

1753673706892798.png

  鲍捷教授强调要以“感知增强的人工智能”为抓手,从数据公平切入,为发展中国家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AI未来。

  鲍捷教授指出,当前全球AI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尤其在数据资源的可获取性和代表性方面,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技术落差”之外的“数据落差”。

  “AI的进步依赖三大支柱:算力、算法与数据。前两者备受关注,然而,数据的偏差却是全球AI公平性面临的隐性挑战。”他表示,许多广泛使用的AI系统训练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种数据结构在全球适应性上存在天然局限。

  他分享了一个来自医疗领域的典型案例:

  一个预测糖尿病风险的AI模型,在西方国家表现良好,但在东非农村的实际使用中却屡屡漏判。根本原因在于,该模型的训练数据未能覆盖不同地区人群在饮食、生活习惯和基础医疗保障方面的差异,导致诊断失误,反而加剧了健康不平等。

1753674071729708.png

  在他看来,解决方案就在于“回到物理世界,提升感知能力”。

  “健康、环境、农业等数据不是天然存在,而是靠传感器‘看见’的。”鲍捷教授强调,只有通过部署广泛、低成本的感知设备,才能为AI系统提供多样、代表性强的基础数据,从源头提升公平性。

  谈到落地场景,鲍捷教授特别提到“水资源管理”作为关键突破口。在全球范围内,水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紧迫问题,尤其在中国、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更具挑战。

  他指出:“水一旦被污染,治理不仅耗资巨大,还会带来高碳排放。如果AI系统能在早期就介入污染预警与治理优化,将大幅提高处理效率并降低碳足迹。”

1753674111407469.png

  他举例表示,要实现AI辅助下的智慧水治理,关键在于收集高质量的动态数据——水源的来源、流向、处理路径、排放时间等都需要实时监测。而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完整的感知基础设施,AI在这些地区就“无米下炊”。

  因此,鲍捷教授提出,全球AI感知数智中心(GCSEA)正在重点推动“感知+AI”的融合实践,通过在水务系统中部署多类型传感器,构建起“可用、可信、可拓展”的数据底座。“这不仅能提高水治理效率,更是保障基本民生公平的关键。”

  他介绍,GCSEA已在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的框架下,启动了三个方向的核心工作:

  构建传感驱动的数据生态系统:通过低成本、可部署的传感网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健康、环境、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数据生产能力,为AI提供更平衡的训练基础。

  推动南南合作机制: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技术网络协作,推动传感技术共享与本地化AI模型共建,放大地区协同效应。

  共建伦理数据治理机制:与国际组织和地方政府合作,在数据隐私、文化敏感性等方面建立合规制度,确保感知数据使用的合法性与信任度。

  鲍捷教授最后发出合作倡议:“AI的未来不是靠一家公司、一个国家完成的。 我们希望与全球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共同努力,让感知成为连接‘技术发展’与‘人类福祉’的桥梁。让AI不只是进步的代名词,更是公平的载体。”

1753674238238079.png

  他表示,全球AI感知数智中心将继续以“感知技术为基础、应用场景为驱动、国际合作为路径”,推动AI在发展中国家的试点落地,为全球AI治理提供切实案例与数据支撑。

  如今,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全球AI感知数智中心的筹建,将为新兴经济体参与AI浪潮开辟了新路径。它不仅是技术共享平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实践。当科技突破国家与地域的界限,人类才能真正迈入 “智能时代,同球共济” 的新纪元。



编辑:赵利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