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是现代城市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水中污染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
污水处理包含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预处理主要包含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工艺;二级处理是污水处理的主体工艺段;三级处理是指深度处理,主要是保证COD、N、P等指标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其中二级处理(生化处理) 是污染物降解的核心环节,主要包含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具体的工艺有AO、AB法、AAO、氧化沟、SBR、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等等。以下是污水处理的关键要点解析:
一、污水处理的核心目标
污染物去除
有机物(COD/BOD):通过微生物代谢分解,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氮磷(TN/TP):控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体黑臭(如地表水Ⅳ类标准要求TN≤1.5mg/L、TP≤0.3mg/L)。
悬浮物(SS):通过沉淀、过滤等物理过程去除,提升水质透明度。
有毒有害物质:针对工业废水,需去除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特定污染物。
水质达标与回用
市政污水通常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工业废水需符合行业特定标准;
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灌溉、景观补水、工业冷却等,实现水资源循环。
二、污水处理二级处理的疑难问题
三、HJDL工艺对二级处理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传统工艺痛点,HJDL工艺通过原位生物增效实现突破:
破解污泥膨胀与上浮:
投加复合菌剂抑制丝状菌,颗粒污泥结构(MLSS 6500-18000 mg/L)提升沉降性能(SVI稳定20-60ml/g),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龄达到90天,工业污水污泥龄达180天,避免短泥龄导致的菌群失衡。
强化脱氮除磷效率:
HJDL工艺微生物浓度高,耐毒性、抗冲击性能好,微生物种类多样,因具有外部好氧、中部兼氧、孔隙内部厌氧的特殊结构,可无死角、全覆盖、全时段的进行同步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一般3-7天就可以把氨氮降到0.1mg/L以下甚至更低。
提升系统抗冲击性:
污水厂受冲击最主要是以丝状菌为链接架桥的菌胶团,其硝化细菌在冲击的过程中的大量流失且恢复生长较慢,而HJDL工艺是一种复杂种群,高浓度微生物挂膜颗粒化的固定化技术,可很好的将各类微生物菌群固定化,能保证较好的抗毒性抗冲击性。
四、行业低碳趋势与技术价值
传统二级处理因“高曝气、高药剂、高污泥”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电费占比30%-50%),而HJDL工艺通过生物代谢优化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协同:
·能耗降幅:永续环境的HJDL工艺在不新增土建的前提下,可使污水厂原有设计处理量提升30%-50%,有效缓解政府征地难、审批流程长、建设周期久等痛点。
·污泥减量:HJDL工艺是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双泥”共生的微生物系统;通过二沉池污泥浓缩分离,回流到前端生化段,实现了双泥龄,强化了生物脱氮除磷效率。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龄达到90天,工业污水污泥龄达180天,未发现污泥膨胀现象,在同一进出水指标、同一达标排放标准、同一进水量的情况下,生化段污泥减量可达20-40%,相对可减少污泥处理系统负荷。
·药剂节省:运营维护成本低可节省碳源(乙酸钠、甲醇、葡萄糖等)97%-100%,除磷剂节省75%-92%,避免化学药剂二次污染,迎合政府低碳3060大趋势,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该技术已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在全国50余个项目中验证了其对二级处理疑难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能力,总处理量达182万吨/日,为污水厂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永续环境专注于二级处理生化段的原位生物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污染物降解效率等方式,同步解决该环节中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如污泥膨胀、出水水质波动、有毒物质抑制等,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