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有关情况。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金,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晓琼,南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何财元参加并答记者问,宣教政研处处长曹小佳主持会议。
以下是通报会全文实录。
主持人: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2025年4月生态环境厅新闻通报会。今天主要解读我厅印发的《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肩负着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联动作战、多方共同努力,我省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为进一步巩固水环境质量,近期我厅印发了《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两山”理念实践示范和美丽河湖示范样板。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泸州市、绵阳市、南充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出席。同时,书面通报近期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以及2025年1-2月全省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下面,我介绍出席今天新闻通报会的嘉宾: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先生,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金先生,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晓琼女士,四川省南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何财元先生。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共计15家。
首先,请芮永峰先生通报《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有关情况。
芮永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四川水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按照安排,我就《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以下简称《“1+6”方案》)作简要通报。
《“1+6”方案》的起草背景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的“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以“酿出美酒的标准”持续发力打好碧水保卫战。2024年,全省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Ⅱ类占比稳中有升;国省考核断面达标稳定性明显提升;长江总磷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8.4%。今年一季度,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9.1%,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203个国考断面在扣除上游污染影响后,优良率为99%,同比持平。
今年是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关键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研究谋划“十五五”规划体系的承上启下之年。为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促进整体提升”的要求,我们联合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了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和涪江、琼江、青衣江、泸沽湖、升钟湖、赤水河(以下简称“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6个子方案,结合流域特色亮点,积极推动“三江两湖一河”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加快推动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6”方案》的主要建设内容
“1”是指总体方案,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总体要求,逐一明确了6个河湖战略定位、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二是建设任务,包括“三江两湖一河”水美标志性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成效;三是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科技支撑、资金保障方面提出了水美工程建设项目保障措施。“6”是指涪江、琼江、青衣江、泸沽湖、升钟湖、赤水河水美工程建设6个子方案,这6个子方案逐一细化了战略定位、实施范围、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并附对应的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第一,战略定位。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核心,重点突出涪江“三水共治”、琼江水质稳定达标、青衣江水生态修复、泸沽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升钟湖生态价值转换和赤水河生态资源绿色发展,统筹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区域水文化拓展与生态经济开发、人水和谐发展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河湖水源涵养功能、产学研要素功能、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河湖亲水体验功能深度开发,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价值整体提升,将涪江(绵阳段)、琼江(四川段)、青衣江支流(天全河)、泸沽湖(四川)、升钟湖(南部县)、赤水河(泸州段)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践典范、川渝黔滇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以及美丽河湖标杆样板。
第二,建设目标。力争到2027年,涪江(绵阳段)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稳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涪江”全面建成,成为中国西部美丽河湖代表;琼江(四川段)实现全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建成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示范标杆和美丽河湖示范样板;青衣江支流(天全河)水生态健康水平明显提升,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级美丽河湖;泸沽湖(四川)完成湖滨生态缓冲带建设,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入湖河流水质总体稳定达到Ⅱ类,成为高原湖泊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典范;升钟湖(南部县)践行示范“两山”理念,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和引领效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赤水河(泸州段)流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发展”典范,建设赤水河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
第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统筹推进。以国、省考核断面达标为基础,以优良水体保护为主线,逐步推进水生态修复,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统筹水资源调度,构建完整健康的水生态环境系统。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因地制宜。结合水环境现状和流域特点,充分考虑群众需求,融合河湖文化、地方历史、民族风俗,实施沿河(湖)景观打造,拓展亲水近水通道,搭建人水和谐平台,率先建设一批在水生态、水资源、水治理等方面有示范作用的河湖,带动全域建设。三是坚持多元共治、协同推进。发挥好河湖长制作用,落实各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深化全流域联防联控,推进各地方、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第四,建设任务。《“1+6”方案》明确了“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实施的24项具体任务。对涪江(绵阳段),提出了巩固改善优良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加强生态价值转化4项任务。对琼江(四川段),提出了补齐流域基础设施短板、系统防控面源污染、统筹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建设、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5项任务。对青衣江支流(天全河),提出了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系连通和水资源保障、强化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化4项任务。对升钟湖(南部县),提出了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推动农渔产业绿色发展、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水平3项任务。对泸沽湖(四川),提出了建设环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美丽村镇建设4项任务。对赤水河(泸州段),提出了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打造生态酿造基地、建设生态农业高地、营造生态旅游胜地4项任务。
目前,6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涪江(绵阳段)、升钟湖(南部县)和赤水河(泸州段)3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度较快。绵阳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纳入方案的11个重点项目中,三台县污泥无害化处置、盐亭县双林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台县西溪河、九曲河防洪沟渠整治及调蓄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3个,总计完成投资7889万元,剩余8个项目按既定时限加快推进。南充市细化量化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具体建设目标,纳入方案的12个重点项目中,上游河漫滩生态恢复、水生态基底调查和评估、生态价值转换3个项目已启动建设,总计完成投资16.6亿元,剩余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泸州市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纳入方案的17个重点项目中,合龙溪喻嘴河生态治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2个项目已建成,总计完成投资4.5亿元,剩余15个项目正加快建设。
下一步工作打算
接下来,我们将督导相关市(州)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建设情况,有序推动各项建设工作。深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开展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环境治理和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科技攻关,加快研究成果集成示范应用。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宣传、发布工作推进情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河湖治理提档升级,建成一批各具特色、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书面通报:
关于2025年1—2月全省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通报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省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良率情况
全省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9.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203个国考断面优良率为98.5%,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142个省考断面优良率为100%,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Ⅰ类断面80个,占比23.2%;Ⅱ类断面183个,占比53.0%;Ⅲ类断面79个,占比22.9%;Ⅳ类断面3个,占比0.9%,为德阳市富顺河碾子湾村断面、绵阳市涪江鲁班岛断面、内江市隆昌河九曲河断面。
13条主要河流国、省考断面优良率情况
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嘉陵江、渠江、琼江、赤水河、黄河11条流域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沱江、涪江流域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96.7%。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指标情况
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8.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4.9%。优良天数率为83.7%,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21个市(州)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指标情况
PM2.5浓度改善:雅安市、凉山州、自贡市改善较大,同比分别下降28.1%、24.8%、19.3%。
PM2.5浓度反弹:阿坝州、遂宁市、广安市反弹较大,同比分别上升43%、15.2%、13.4%。
优良天数比率改善:自贡市、内江市、泸州市、宜宾市改善较大,同比分别上升23.8、22.1、20.4、20.4个百分点。
优良天数比率反弹:遂宁市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18个市所辖县(市、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较好:汉源县、宝兴县、石棉县、荥经县、青川县、平武县、盐边县、广元市朝天区、芦山县、天全县、乐山市金口河区。
空气质量较差:渠县、泸州市龙马潭区、大竹县、华蓥市、广安市广安区、达州市通川区、泸州市江阳区、达州市达川区、眉山市东坡区、宜宾市翠屏区。
关于近期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的通报
广元市某公司利用暗管逃避监管排放水污染物案
2024年7月9日,根据广元市昭化区住建局转办的长滩河河道环境污染问题,广元市昭化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广元市某公司经营的煤炭洗选厂开展突击检查。检查发现,该公司通过私设暗管将厂区内生产废水抽至雨水渠,最终排入长滩河。监测人员对该公司外排废水进行了采样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公司排放的生产废水中总铁、总锰、总铅分别超过《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规定的排放限值142.2倍、3.14倍、1.33倍。
该公司的上述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禁止利用暗管逃避监管排放水污染物的规定。2024年9月5日,广元市生态环境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五项、第十七条第三项的规定,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主持人:
下面进行媒体答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来自哪家媒体。
四川发布:
涪江(绵阳段)水美工程建设方案战略定位中提到了要“以高品质的水生态环境支撑涪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将涪江打造为中国西部美丽河湖代表”,请问绵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张金:
近年来,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部、厅各项部署要求,全力以赴绘就涪江上游美丽河湖新画卷。全市2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八年稳定达到100%,涪江干流全线连续七年保持为Ⅱ类及以上水质,一级支流芙蓉溪入选全省首个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仙海湖成功获评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今年2月印发的全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方案对涪江(绵阳段)建设保护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到2027年,涪江(绵阳段)要建成为中国西部美丽河湖代表。锚定这一目标任务,接下来,绵阳将从四个方面着手,力争为西部地区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提供好“绵阳样板”。
一是全域统筹,推进美丽河湖共建。在逗硬贯彻落实全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方案基础上,计划横纵结合推进涪江全流域美丽河湖建设,横向计划采用“1+N”,即涪江干流+市境内重点支流的建设模式,推动干支流水生态治理修复及宜居性提升,编制实施《涪江流域源头三年治理方案》,梯次推进全域小流域系统综合治理,进一步夯实干支流建设根基;纵向联动涪江上下游市(州)共同推进涪江全域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深化川渝九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基础,强化与毗邻地区水生态环境联防共护,横纵统筹、推动形成涪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河湖建设新局面。
二是深化治理,推动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补短提质为导向,重点从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污染深度防治三个方面推进攻坚整治。围绕这个目标,在涪江(绵阳段)水美工程建设中纳入了11个重点工程项目,总计划投资24.56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3个项目,投入资金7800余万元,剩余的8个项目正在按时序进度推进。同时,我们正在组织编制绵阳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再谋划、包装、实施一批系统性强、治理绩效突出的流域治理补短板、创亮点的项目,推动涪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提升。
三是强化保护,守护水岸山林生机盎然。全流域组织开展水生态调查评估,统筹推进实施涪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岸线保护、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河湖生态修复、水生动植物恢复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流域水生态健康水平。大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对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打响美丽涪江自然教育优质品牌。
四是人水和谐,建设美丽涪江文化景观。充分挖掘涪江(绵阳段)流域藏羌民族、李白诗歌文化等保护、开发与利用,同时以涪江干支流沿线城市、中心镇为重点,将水美工程建设与中国科技城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水美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多维度打造高品质的水生态景观,为居民提供亲水空间及休闲娱乐的场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水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
华西都市报:
升钟湖在推动实现“两山”价值转换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何财元:
感谢媒体朋友对升钟湖的关注和提问。升钟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中国水立方、中国钓鱼城”的美誉。此次水美工程建设,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最终实现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区域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有效整合、自然风光与城乡建筑深度融合、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的生态价值转换目标。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聚焦“三水共治”,筑牢美丽河湖“生态基底”。围绕“内源治污、点源截污、面源控污”持续发力,建设污水处理厂16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05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居民聚居点全覆盖;扎实推进岸线河漫滩湿地治理、湖岸消落带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岸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深入推进升钟湖水系连通工程和升钟水库灌区二期工程,优化灌区水资源调度配置,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二是聚焦“外畅内联”,打造快进慢游“旅游廊道”。坚持交通先行,持续深化“交旅融合、共同发展”理念,阆中古城机场、南充高坪机场、广元盘龙机场均在升钟湖辐射范围内;兰渝铁路在南部县过境设站;兰海高速、成巴高速、成万渝高速呈“C”字形环绕升钟湖片区。内部交通便捷高效,8条县道、40条乡道、533条村道互联互通。旅游环线序时推进,升钟湖环线约400公里,其中南部境内260公里,目前已建成环湖旅游路60公里,有效串联美人鱼码头、渔猎岛等20余处景点。
三是聚焦“两山”转换,加速文旅产业“蝶变升级”。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区两带”总体布局,规划范围25.87平方公里。一核:即综合咨询中心,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一轴:即升钟湖环湖路以及水上游览航路,作为动静体验联动轴,将有效串联整体空间布局,辐射升钟湖整个旅游度假区。三片区:即升钟休闲垂钓片区、龙马文化体验片区、凤凰生态度假片区,目前正在聚力打造中。两带:即体育运动带和户外体验带,目前已初具雏形。
最后,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到升钟湖泛舟垂钓,领略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
四川经济日报:
实施方案中提出赤水河(泸州段)水美工程建设要打造生态酿酒基地、建设生态农业高地和营造生态旅游胜地,请问泸州具体打算如何推进?
赵晓琼:
在推进赤水河(泸州段)水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泸州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示范区,为流域绿色发展贡献泸州力量。
生态酿酒谱新篇,铸就“美酒河”
作为享誉中外的“中国酒城”,泸州依托赤水河流域独特的生态气候、土壤条件和悠久的酿酒历史,在生态酿酒基地建设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酱酒核心区,从原料种植、酿造工艺到品质管控,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为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创新酿酒废水处理技术,通过厌氧发酵、膜分离等先进工艺,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同时推进酒糟资源化利用,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等产品,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此外,泸州还着力打造赤水河食品酿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国酿造酱油小镇建设,通过“自然与生态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绿色工厂建设,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提升酿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生态农业促振兴,厚植“生态河”
泸州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多维度推动产业振兴。在酿酒专用粮产业上,强化赤水河流域高粱主产区生态保护,高标准建设酿酒专用粮核心示范区,打造“百公里”红色高粱示范长廊,实现从田间到酒窖的全链条品质把控,推动农业与白酒产业生态价值深度融合。在特色水果产业方面,培育出合江晚熟荔枝、真龙柚,古蔺蔺州绿肉猕猴桃,叙永凤凰李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推广深沟高厢聚土垄作、肥水药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打造赤水河中药库,推动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绘蓝图,勾勒“美景河”
泸州充分发挥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构建多元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四渡赤水”等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培育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地品牌,系统推进红色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建设多个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推动红色旅游区提档升级,实现红色文化生态价值向旅游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凭借赤水河壮丽的自然风光,开发滨水体验、峡谷观光、山地康养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山水旅游目的地。同时,结合白酒产业优势,规划建设酱酒酱油工业旅游带,推动工业旅游蓬勃发展。此外,深入挖掘苗族、彝族等民族文化内涵,打造民俗旅游品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促进文化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深度跃升。
在推进水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泸州一方面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对酿酒、农业种植、旅游开发等领域的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生态价值的高效转换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泸州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为生态价值转换筑牢坚实根基,走出一条独具泸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华网:
通报中提到“三江两湖一河”各有不同战略定位。请问选择这六个河湖作为示范的核心考量是什么?
芮永峰:
从战略定位来看,我省“三江两湖一河”6条示范河湖的选择,充分考量了地理区位、生态特征和治理需求的典型性,通过差异化战略定位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致力于形成覆盖全域、可推广复制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全省水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讲:
涪江(绵阳段)位于涪江流域中上游,干流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有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的良好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在涪江绵阳段推进实施水美建设工程,以巩固优良水质和保障水资源为核心,着重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统筹干支流及重要湖库,进而以高品质水生态环境助力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西部美丽河湖典范。
琼江(四川段)作为川渝跨界河流,琼江大安、姚市河白沙、龙台河两河等国考断面水质尚未实现稳定达III类标准,个别支流水质相对较差,其联防联治战略定位关键且迫切。我们将其纳入“三江两湖一河”工程建设,既能解决自身水环境问题,又能为川渝跨界河流治理树立标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一体化建设。
青衣江(天全河)受水系连通性不足、生态下泄流量难以稳定保障等问题影响,极易造成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我们选择以天全河为青衣江先期试点河流,突出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对标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统筹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河湖水源涵养、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天全河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成效,将该流域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生态保护修复样板。
升钟湖(南部县)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是嘉陵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候鸟迁徙驿站,受限于道路交通不畅、旅游设施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两山”价值转化还不充分。我们希望通过聚焦生态价值转换,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修复、水文化拓展与生态经济开发、人水和谐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河湖功能深度开发,实现水价值协同提升,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生态价值转化的思路与模式。
泸沽湖(四川)作为摩梭文化圣地与高原明珠,湖滨带人为干扰严重、大草海湿地退化较突出、农业面源未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探索出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为高原湖泊保护开发提供样板。
赤水河(泸州段)流域生态资源丰富,但尚未构建清晰有效、安全可行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能为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提供制度支撑。我们将其纳入“三江两湖一河工程”建设,依托流域丰富的优质河湖生态资源,建设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挖掘绿色发展潜力,为省内河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宝贵经验。
6条试点河湖涵盖省内多种类型河湖,在地理区位、生态特征、资源禀赋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各具代表性。通过在其流域内开展针对性的建设任务,能够系统性地探索和解决不同流域在“三水统筹”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形成一系列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可推广性的解决方案与技术模式,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美丽河湖建设工作贡献四川力量。
主持人:
提问到此结束。今天的通报会重点解读了《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方案所涉及的相关市(州)代表,绵阳、泸州、南充市生态环境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多宣传。
从“三水统筹”到“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1+6”方案》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我省在水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媒体朋友们如需进一步采访,会后我们做好协同配合。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泸州市、绵阳市、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对本场通报会的大力支持。通报会到此结束。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