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2-20 17:15
来源:
作者: 薛涛
那么,一个职场新人怎么样从学校里走入职场,怎么能够一步一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呢?这里就有一个“五识”的循环过程。
四、从三“yu”到“五识”
回顾去年讲的三“yu”,重点谈的是从企业视角看个人的发展(薛涛浅谈环保人职业发展(下):管理三yu决与新三板)。第一个“遇”,我们曾说“千里马常在而伯乐难求”,说的是员工应该珍惜你碰到的好领导和好公司,但其实辩证来看,伯乐心中却也觉得千里马难求,几乎所有成长中的好公司都会面临人才的瓶颈,但企业里碰到的有些人才短缺现象的原因却是结构性的,就类似环保里我们说的“水质型缺水”,是因为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缺乏合理的识别、调配和培养。一个好的领导(包括合格的中层管理者)应该去识别和珍惜每一个人才,将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长板理论);第二个“渔”,指的是当你成为中层管理者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懂得合理的授权,辅以科学的教育培养,能够使其团队更快地成长,这也是解决“水质型缺水”的重要方法;第三个“御”,真正好的企业能够达到“同其心,一其力,则无往而不利”的境界,背后是企业文化的支撑。一个优秀企业,能够让员工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企业和个人共同的成长的和谐目标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能够很好的统御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不断成长,发挥各自的特长为团队做出贡献。
去年开篇也提到个人成长的问题,比如开篇的职场“将侠王候”四种形态,和通过逻辑积累实现从学识到能力的构建过程,(薛涛: 浅谈环保人职业发展(上):将、侠、王和因玩而坚韧)今天再接着往下细说。年初读雾满拦江提到一个“五识”的梯进认知过程,个人觉得把这个过程作了有益的标识,但是每个阶段细节尚缺,也忽视了其中的辩证循环,由此在这里借用和补充进来。
具体来讲,我们怎么从娘胎里出来的“一张白纸”,除了基因带给我们的天分的不同,在后期的培养中,怎么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呢?其实我们的心灵的成长,或者说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走过的是一个“五识”递进的过程。从常识走向知识、走向学识、走向见识、走向胆识,再由这些识回归到常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可以通过职场修炼的心灵成长的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并不是单程的,而是一个循环,这背后也是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循环向上的逻辑。
此外,我经常在办公室强调的所谓十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是希望大家在下班的时候,头脑里依然能高速开动的发挥逻辑思考能力,规划创新业务的基本逻辑,总结已完成工作的规律和发掘可提高效率的微创新,也包括思考待人接物的得失和如何提高的方法。这样盘点过去和规划未来的过程,也就是我说的“琢磨”,也是摆脱“低品质勤奋”的唯一方法。这个下班后“跳出”上班后再“进入”的过程,就是为了促进五识的循环递进,大大发挥了职场这个修炼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不能建立积极的心态,而是把琢磨变成了焦虑,这样的思虑就反而变得适得其反。
五、“五识”,实现人生破解的往复循环
1)常识
我们说到每个人的成长,往往指的是心灵的成长,意思就是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过程,从学龄前的牙牙学语,一直到职场上的打拼,都是绝大部分人磨练思维认知能力的道场。
从时间轴上看,常识是起步的源点,我们出生之后都有初阶的常识。比如说,生下来就知道吃奶,遇见危险知道躲开等等。常识是驱动一个人基本生存的要素,也可以归结为人的本能,表现为一个孩童追求生存和愉悦的本能,其中包括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的本能。在现代社会的正常惯性下,从常识起步,学会基本的生存技巧后,儿童进入了学校,通过书本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也构成了智商的积累,而进入学校本身也是进入了社会,情商的训练也随之而来。
2)知识
我们知道狼孩的故事,就知道知识和学习(包括语言的学习)确实是构建智商的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通过学校里知识的学习本身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个学校学习生涯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逻辑能力的初步养成的过程,中间当然不乏局部的五识小循环的应用过程。比如说具有更积极主动的常识的学生,其学习会像海绵吸水一样更主动,也会在知识吸收和转化上更有效率,也有学生可能在学校里就能够将知识与外界认知结合形成学以致用,也有些同学博览群书见识更广泛,他们也许甚至有胆识应用学识甚至挑战权威,形成突破。
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基本过程是拿到文凭,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过程的通关、获得职场的敲门砖,而真正影响深远的转换恰恰是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3)学识
初入职场,就开始了全面的知识转换为技能的过程,这就是从知识向学识转化的过程,也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境界的一种相对简单的实践,“知不弃行,行不离知”,这个转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作中将部分可用的知识积极实践,也包括结合实践根据需要去自学掌握新的知识,你曾经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只是基础,你在学校里掌握的更重要的能力是逻辑能力,而逻辑是你的职场“语言”,你通过在你工作中逐步熟练地运用这个“语言”,开始建立你和其他人以及这个外部世界的共识。
为了提高学识转化的速度有一些小的技巧,背后都是为了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做报告做展示都尽量用PPT形式而不是大篇的WORD文档,因为PPT能够让你在知识和学识的凝练过程中抽取主逻辑,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有两个能力或者说是习惯,在逻辑思考能力的持续提高中非常有用,甚至一生都一直很能令你变得聪明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换位”,这个去年说过,换位能力既是情商也是智商,会用者自会有深刻体会;一个是“分类”。将每一件事都擅于从分类角度重新思考,比如一个不能针对不同对象展示有所不同的文案一定不是好文案,任何一次拜访要将对方的公司乃至接见者进行分类针对性思考(包括换位),你自己的手头工作也应该分类为轻重缓急等等。更重要的是,做好研究也要以分类为基础,充分切割后就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所谓分析汇总,先分才可以析,透析后才可以汇总。
编辑: 赵凡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