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0-10 09:28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毛茂乔整理
“当前很多地方水务企业在不断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就必然面临‘攻守道’的思考与选择。”在2020(第五届)供水高峰论坛上,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就“地方水务企业发展路径解析与展望”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思考。
薛涛
供水行业里一直流传一句话,叫“天下水司是一家”。因为供水的地域垄断性很强,所以行业里各家做各家的事,企业之间没有太多的竞争,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需求的变化,地方政府责任加大(相关阅读→傅涛:百年变局下的供水企业战略选择),给地方水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地方水务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变革和挑战,解决从管理到考核、从业务到融资、从公众到政府等多方面的诉求?因此,本次主题报告试图从地方水务企业的发展路径开始剖析,观察它和其他主体的竞合态势,探索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策略。
地方水务企业发展路径解析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全国各地已成立近10家水务集团,涉及山西省、河南省、福建省、杭州市、宁波市、东莞市等,出现新一轮地方水务平台亮相的“小高峰”。对于近期多家地方水务企业“扎堆”成立的现象,我们尝试从三个维度进行梳理:一是辐射范围,区县级、市级或者省级;二是成立途径,是通过整合重组还是新成立;三是公司级别,是集团层面的还是子公司层面的。图中呈现了部分案例,例如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是在原宁波市供排水集团和宁波原水集团的基础上合并改组设立的;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由山西省黄河万家寨水务集团和山西水务投资集团合并重组;杭州市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则是杭州水务集团下新成立的专注于水环境投资建设和运营服务的主体。
这一热点现象之下,不禁思考,地方水务企业纷纷成立是否有规律可循?其实,在2017年PPP进入规范期后,无论是省级地方政府还是市级地方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平台的重要性,并且要把简单的投融资平台转向专业的运营平台,掌握更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为地方政府腾挪出更好的融资空间,加快解决地方水务治理需求。供水,当然也包括污水,这类稳定的现金流业务和运营性资产将在平台的组建中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近期地方水务平台“扎堆”成立的现象与过去十多年平台发展演化的整体趋势相吻合。另外,右侧的图显示,以36个重点城市为例,市级水务集团的注册资本大多分布在10—50亿之间。
关于地方水务企业的成长发展路径,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专注供水主业型,比如合肥供水集团和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都拥有地方政府良好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二是主动延伸为地方环保集团型,这也是大部分地方水务企业所选择的路径,先从供水延展到污水,有的可能会从污水厂延伸到排水管网,再往后扩张到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甚至有的进入固废领域,通常是以垃圾焚烧厂为切入点;三是市政公用型,也就是和燃气、供暖等公用事业板块组合在一起。当然,还有另一个维度,也就是实现了地域上的突破,从城市到农村,构建起水务固废环境治理城乡一体化的局面;有的甚至走出属地到外省进行发展,在拥有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大的风险。这些路径都给地方水务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
具体来看,我们以30多家供水联盟成员和联盟观察员作为样本(其中有30%的上市公司),观察地方水务企业的业务扩张情况。2020年,有超过70%的供水企业进入了污水处理领域,说明供排水一体化依然是水务改革的方向。有1/4的供水企业涉及原水业务,后面我们会谈到原水更多是由省级平台来承担。还有少量的企业扩张到污泥处置、水环境综合治理。近几年,固废业务也是地方水务集团比较乐于探索的领域,他们更倾向于像垃圾焚烧这样的固废末端治理,而对于环卫业务比较谨慎。因此,地方水务企业在市政环保公用领域呈现出的业务扩张趋势十分明显,在未来,这个比例还会逐渐提高。
当然,地方水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资本和业务的重组或整合是有一些凌乱的,看不到可持续的、稳健的增长模式,反而出现了一种“拉抽屉”的状态。一方面,确实地方水务企业的命运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受到政策摇摆、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掌舵者和管理者,如何发挥自身团队的力量,抓住环境治理需求的契机,完成市里和省里提出的要求,踩准节拍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值得大家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务行业依然拥有海量的需求。薛涛认为,根据国家现有的政策、规划、标准来看,要解决目前已知的问题,水务行业至少还有20万亿左右的市场空间,也是地方水务平台做大做强的机会。这个投资量是十分惊人的,比如在供排水管网上,既有新建的,也有存量维护的需求,既有为满足提质增效而提出的具体方案,也有雨水处理、海绵建设的任务等等,因此管网部分至少有15万亿左右的需求空间。那么,资金从何而来,首先花在哪儿,谁来花,怎么花,花的效果如何等等,都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去探索。(相关阅读→薛涛:断面水质和进水浓度双重压力下的“十四五”之机会与风险)
编辑: 赵凡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