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从2019年报看水务环保上市公司发展状况

时间: 2020-04-30 15:31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全新丽等

又到了上市公司一年一度展示“收成”的时候,理论上,每年的4月30日都将是A股上市公司完成年报披露工作的最后截止日。环保上市公司最近两年经历了大风大浪,以水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来源:中国水网

又到了上市公司一年一度展示“收成”的时候,理论上,每年的4月30日都将是A股上市公司完成年报披露工作的最后截止日。环保上市公司最近两年经历了大风大浪,以水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中国水网根据市值状况和主营业务选取了5家中小型水务环保企业进行观察。其中,截止到4月27日,已经披露年报的公司有:中持股份、海峡环保、巴安水务和中环环保四家;博天环境公布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审计年报延期至6月19日披露。

从已经披露的四家公司年报可以看出,在纷纷扰扰中发展的中小型环保上市公司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四家公司中除了海峡环保为福州市水务集团下属国有控股企业,其他三家都是民营环保上市公司。

数据里看高低,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春天来了

从营收规模来看,中持股份2019年度总营业收入13.37亿元,比2018年度的10亿增长了29.8%,总营收在四家中最多,且保持了较好的增速;从涨幅上看,中环环保67.59%的涨幅最高,但其营收距离10亿元尚有距离。

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来看,海峡环保和中持股份都超过了1亿元,分别为1.3亿元和1.11亿元,中持股份增幅较大。中环环保增幅依然最大,但仍未到1亿元。

从经营性现金流来看,中持股份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2.66亿元,比2018年度增长2.29亿元,增长达到620.7%。在去年环保行业整体遭遇危机的状况下,这样的成绩可谓惊人。其他几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也都有增长,但涨幅均有限,且巴安水务和中环环保现金流为负。业内均认为,当前形势下,对于环保企业来说,如何在公司现金流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下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持续增长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于民营环保企业而言,某种程度上现金流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一方面,在垫资成为行业做业务的主流操作时,优秀的经营性现金流数据往往意味着企业面对客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较好的现金流也意味着更好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过去几年,部分环保企业在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多年,一片“欣欣向荣”时突然陷入困境,就是由于现金流出了问题。

环保行业在政策形势大好的情形下,去年遭遇到了产业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与供给侧生产力错配的问题。经济下行、市场庞大、追求实效、竞争主体多元等现实情况下,“适应与进化”已经成为环保企业必修课。

简单来看,环保企业的成长驱动力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资本驱动为主,包括国企和一些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企业大多属于这一类;第二种是战略驱动为主,主要依靠的是大的战略布局实现快速生长,业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桑德集团和博天环境。第三类,是技术驱动为主,包括清新环境、锦江环境、高能环境等,以水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代表性企业则是中持股份。不同驱动力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的成长基因,也就有着不同的增长逻辑,也需要具备不同的资源禀赋。

过去,不少资本驱动和战略驱动的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实现了和资本市场的联接,收获快速规模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资本的路径依赖。随着资本市场环境变化,PPP热潮回归理性,不少环保企业普遍感觉到“沉重”,大体量订单、大额债务、股权质押高企、应收账款加重……越来越多的民营环保企业意识到,由于缺乏获取长期低成本资金的资源禀赋,单纯依靠规模拉动增长的发展逻辑已经被证伪,环保行业中,技术、运营、管理等所带来的红利正在新的周期下集中释放,而这很可能成为民营企业未来高地。

实际上,这两年,依靠技术驱动的企业普遍表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寒冬中成为产业里的一股暖流,中持股份就是代表性的一家企业,在行业整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实现了营收、净利润逆势双增长,经营性现金流增长更是超过600%。

短期看资本,中期看管理,长期还是要看技术。我国在高铁及互联网、移动支付等领域,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颠覆了产业资源与利益的分配方式,最终成就了民营企业的半壁江山,而在环境产业,也在呼唤技术和模式革新。未来,以技术立足,靠价值驱动或将成为主流。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中持提出了成为环境技术领军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中持股份的发展路径或许能看到更多希望之光。

此外,从年报后股价表现来看,中持股份、海峡股份和中环环保年报后3个交易日股价变动分别为9.03%、1.70%和3.33%,巴安水务年报公告后目前仅一个交易日,跌2.10%。可以看出,二级市场对于各家年报反馈不尽相同,其中中持股份明显好于其他几家。

以水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数据对比

image.png

国企与民企的融合发展之路

2018年以来,国资大举入股环保民营企业,以及更早的央企跨界“涉水”,都给环保行业带来极大的刺激。

虽然大批跨界者加速入局,但并不意味着环保行业门槛在降低。事实上,“水十条”等政策出台之后,随着环保督查日益严格,环保行业已经进入效果时代,要求环保企业必须向效果负责,这对环保企业的门槛要求更高了。环保行业中确实某些细分领域技术壁垒较低,适合初入者或者外行者进入。但目前更受欢迎的如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危废处理等领域则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尤其是在运营管理方面。

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国企、民企融合发展,对于行业至关重要。两者都有存在的价值,具有各自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是谁进谁退,而是都要发展,都要发展的前提是要分业发展。首先是分业发展,然后才是竞争发展。

国资入股民企,对一些民企来说是一条可预见效果的可行路径,不仅能解决资金难题,还可以为民企一方带来更多资源,弥补现有商业模式中的短板。但“国资”加入也催生着行业格局的洗牌重组,某种意义上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让更有实力的环保企业存活下来。对于具有较高技术和运营能力的民企来说,优质国企入股,强强联合,可以起到积极的互相赋能的效果,提升企业长期核心竞争力,实现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如果国资入股后由于企业缺乏技术和运营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在未来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仍将被淘汰,上市公司也将陷入“保壳”的尴尬境地。

12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